实在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可以被称作独立的真理或命题?”实在论认为,本体、知识和价值存在是独立于人的心灵之外的。
01
亚里士多德是实在论的首要发展者,他认为好的教育,能够帮助人们适度地理性生活,避免走向极端,从而提升灵魂和肉身的和谐和平衡。
亚里士多德又认为,首要的善是幸福,可是,幸福依赖于善良和井然有序的心灵。善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适当的良好的教育,教育是发展能力的需要。
实在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者是意大利的一位修道士,阿奎那。他将亚里士多德的实在论与基督教联系起来,同时因为对教育深感兴趣,写了《神学大全》、《论教师》等教育哲学的专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阿奎那对教师的角色判断——教师是运用和通过标记和符号来指点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但是,“治愈很自然是要从内在的开始……”在我的理解,人是自己创造自己的,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和激发,人的自我发展。
阿奎那的另外一个观点,则是教育的首要媒介是家庭和教堂。按照阿奎那的说法,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因为孩子很善于模仿,而培养汉子的道德品质是母亲的义务。
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都坚持实体二元论。古典实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没能发展处一种适当的思考的方法。
02
现代实在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国的培根。
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识就是力量”就是培根所说,因为他相信通过积累知识,我们可以高效率地解决时刻围绕着我们生活的问题和压力。为此,他创立了“归纳法”——得出结论的逻辑方法,是建立在系统的细致观察基础之上的。他的观点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强调数据的审查,一旦发现矛盾就必须摈弃,同时事实必须同时被不断重复或被解释。
现代实在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二,是英格兰的洛克。他对哲学的重要贡献是发展了一种明确的经验论思想,他认为,我们知道的就是我们经历的。因而,知识有赖于感觉和反应。
03
当代实在论的发展一直围绕着科学的兴趣点和哲学本质中的科学问题。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怀特海和罗素。怀特海的哲学走的是柏拉图式的,寻求的是普遍的范式,而罗素把数学的定量性和证明作为哲学普遍化的基础。
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是我一直反复翻看,推荐给校长们读的重要书目。对于教育,怀特海认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就是理念——理念是有用的,而且能够被清晰地阐明。他坚定地提倡,教育与“生活理念”有关,反对学习没有活力的理念,拒绝简单的因循守旧。
罗素认为,哲学的角色就是分析和综合,应该以科学为基础。在教育领域,写了《教育与社会秩序》《教育与现代世界》等书。他认为教育能够带来更加美好的世界,可以通过教育根除贫困这样的问题。罗素对我们民国时期的教育影响极大,他访问中国,带给当时的中国要重视科学这一思想,引发了很多年轻人投身科学、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实践。
04
读实在论,很容易让人头脑发昏,因为分支太多,名词太多。但于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育目的的思考:
1)实在论者认为,人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读、写、算等科目;
2)实在论者认为,不能放弃基本的价值信念的培养;
3)实在论者认为,要重视宝贵的天才资源,不要让教科书限制了资优学生的发展。
其次,对教育方法的思考:
1)一个好的学校教学计划,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事实的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掌握这种知识的方法。实在论认为,学习不是痛苦的或令人厌烦的过程,事实上,他们主张学习应该是有用且有趣的。教师不能强迫儿童去做出超出他们能力和预备的事情。
2)尽管实在论的一些代表人物关注儿童的天性和经验的流动,但在实践中,又是严格的、强调纪律的。
3)许多实在论者主张能力、责任感、执行力等方面的教育,那么这些教育如何去测量、评价?
第三,对课程的思考:
1)“合适的教育,能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所有的人”——夸美纽斯
重视教育中的教诲的作用和实际教训。
2)“对大自然的感官印象是人的教育的唯一真正的基础,因为它是人类知识的唯一基础。”——裴斯泰洛齐
重视培养感官的教育,将学习与儿童的感觉联系起来,如数学与实物相联系,算术与大自然相联系。
3)赫尔巴特的“原子式课程”,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课程设计原则,即每门课程可以与其他课程相关和综合。
4)《儿童的秘密》——蒙台梭利
教育应当再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在这种环境下,儿童可以利用资料,学会如何学习。
05
总结:
实在论实际上在美国影响很大。依据实在论去反思今天的中国教育,实际上也很有意义。
我的思考是:
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
教育的首善,是让人幸福。
那么,最近几天微信圈反复转发的《辱母杀人案》,是不是要令人追问,教育,能让人更像人了吗?能让人更幸福了吗?
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正义始终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