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犯了一个大忌!数学学习中的规律一定是在大量的举例论证中总结出来的,而你恰恰把这两者弄反了!”第二次试课过后,周老师严厉的指出了我的问题。
其实,备课之初,我是严格按照不完全归纳法的推理步骤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也就是观察发现——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字母表示。在经历第一次试课过后,因为在处理例题时觉得运算定律的概念已经要呼之欲出了,所以干脆把概念的出示提前了,然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概念举例,果然,对于稍微简单点的加法交换律还行,稍有难度的结合律,就卡住了。经过周老师的点拨,重新调整,回归到推理的步骤中去,一下子变得流畅多了,大量的举例验证,让两个运算定律概念的出示水到渠成,并且是建立在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仔细研读教材,课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周主任的这番话简直醍醐灌顶,以后备课过程中,如何扣教材,如何提问,都有了方向。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都采取了让学生照样子写一写的方法,两次试课都卡在了结合律,学生写的五花八门,我的整个节奏也被打乱了。周主任给我的点评是:问题提的不好,不够具体。于是带着我翻课本,对比两个例题的处理方法,仔细研读课本上的提问方法。关于结合律,让学生盲目举例,不如给出示范,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规律。通过仔细研读课本,我又调整了板书,把结合律的计算过程也呈现出来,调整了几个重要问题的提问方式,让指向性更强,更明确。在第三次试课的时候,结合律的重难点得到突破,这节课的基本雏形也定下来了。
今天正式讲课时,还是有很多问题。课堂练习要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但我在处理习题时有些草率,没有紧扣概念进行辨析。对于结合律3个加数的位置没有发展变化这一规律强调的还是不够深入,课后练习时仍有孩子出错。课堂上出现口误、不自觉语速加快,心理素质有待加强。总之,就像周老师说的,课就是要不断打磨,在这个过程中,对教材,对各学段知识间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驾驭起课堂才能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