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扰:
只要我的孩子拿到手机,就好像是丢了魂一样,我跟他说话他也听不到了。要拿回手机,就要爆发家庭大战!
限制还在手机只能玩20分钟,但是一小时过去了,他还是抱着手机不放,要也要不过来!
为了上面的困扰,你可能试过了各种方法,但总是徒劳无功。 面对孩子看手机,好像是他遇到了洪水猛兽,我们身为父母却无计可施,不知从何处着手能够救孩子于水火。
确实,孩子看手机停不下来这个行为是不对的,但我们同时也要理解:忍不住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普遍特点。
我们只有认识并且了解这其中的深层次机理,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才能降低我们情绪化的频次,减少亲自冲突。从而实现对孩子的“智慧引领”
1、负责复杂心理活动的大脑前额叶皮质
在大脑中,负责我们的复杂心理活动的区域是大脑前额叶皮质。通常我们所说的情商与智商的高低,都跟前额叶皮质的发达程度有关。因为个区域掌管着我们的认知加工(知)和意志调控(意):
1)认知加工:是注意、记忆、思考、创造与问题解决的中枢神经,关乎我们的学习、工作、日常各类问题解决行为的掌控。
2)意志调控:把本能情绪反应转化为更理性和更具适应性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启用“觉察”开关,让我们慢下来,以便于调控注意力到当下,并避免冲动,从而做出恰当决策。
2、孩子管不住自己的原因
1)大脑前额叶发展的滞后性。在人类的大脑发育过程中,前额叶存在发展的滞后性。也就是说,即使孩子的感知觉、体角等其他脑区域都发育成熟,前额叶区域也需要很多年才可能发育完成。
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关键期是6-22岁,也就是要到高中甚至大学时,我们的前额叶才会逐渐发育成熟。
因此,面对着成人都欲罢不能的手机,孩子们管不住自己是再正常不过了。
2)手机激活了我们的无意注意加工系统。
人的注意力系统分三种类型,分别是无意注意、友谊注意以及有意后注意。先简单理解他们的意思如下:
①无意注意:就是不需要意志努力而产生的注意。强度大、对比鲜明、突然出现、变化运动、新颖的刺激,以及自己感兴趣或觉着有价值的,都会因为无意注意。
视频、游戏、购物图片等等都属于上面的刺激,在接触他们事,调动的就是我们的无意注意系统。
②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就是典型的有意注意。
自觉、觉察是有意注意被激活的关键。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更有自觉性(包括学习、看手机等),就要多提醒孩子带着察觉去体会这其中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体验。这样就会更多的锻炼大脑前额叶,从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达到平衡学习和手机之间关系的目的。
③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最高形式。也就是当我们形成习惯甚至让行为自动化之后的注意。这种注意是自觉且有目的的,并且不需要付出意志去努力。
也正因此,能胜任学习的学生不认为学习累,而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因为需要付出更多意志力去调动有意注意而变得更加痛苦。这种情况下,面对轻松不费脑的手机,比如是会更容易沉迷于手机了。
3、家长应该如何做?
1)温和而坚定。面对孩子控制不住玩手机是正常发展现象之后,家长可以:
①教孩子与“做不到”相处。也就是带着孩子复盘和总结自己的感受,从而促进他们的滋味控制能力。
②接受孩子“没按约定做到”。共情孩子,同时陪伴他们勇敢承担责任和后果。
③督促孩子多做积极行为。尊重孩子,有效的督促他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家务和运动等事情上。
2)帮助孩子提升执行力。
①引导孩子慢下来。
当孩子在做有一定难度的事情的时候,刻意的引导他们先按照下面的流程慢下来再自我调整。
先喊停→在心里默念8秒→明确目标并想象达成目标后的感受→明确现在可以做的事情→行动起来。
慢下来才能打开自我察觉的开关,实现自我调节。慢就是快,慢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②一次只做一件事。
提醒孩子,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制作一件事,具体的时间长短可以结合孩子的情况而定。
在做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走神,那就及时提醒他们有意识地重新回到当前的任务,循序渐进的提升注意力。
引导他们说出口号:比如“我要把精力集中到……上”、“在几点前我只能做……这一件事”。这样会更加提升他们的专注力,提升执行力。
③多做运动。坚持一项体育运动,把身体能量转变为心理能量,更能提高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