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中原焦点团队 讲师13期 庞爱国 第1367天分享 本周第1次约练 总约练第813次 咨650、观126、来3、朋5、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
我常常听到前来咨询和上心理课的家长们有如下的抱怨。
•“跟他说了只能玩20分钟,这不,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收不了手。”
•“他只要拿到手机就像丢了魂一样,说话听不到,还很容易发脾气,要想把手机要回来就要经历一场家庭大战。”
要化解上述的矛盾,很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忍不住不是孩子的错。除了前面我们介绍的手机本身因充满了各种诱人的钩子让我们欲罢不能之外,还与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大脑前额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忍不住是这个年龄阶段的普遍特点。只有了解了这一深层机理,家长在管孩子的时候才能降低情绪化无效管教行为的频率,亲子冲突才能减少,家长才能把自己从“对孩子的控制”变成“智慧引领”,最终达成让孩子自己管自己的这一目标。
大脑前额叶有哪些神奇的功能
包裹在大脑外围的皮层占脑重的85%,有着极其丰富的神经元和突触,是我们人类特有的智力基础。大脑皮质通常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它们各自具有其特殊机能,协同指挥着人类的知情意行。
在进化的过程中,前额叶皮层这一更高级大脑区域的出现,是人类能够成为“智人”的关键。与其他动物相比,我们人类之所以倾向于表现出更高的自控力和判断能力,是源于我们发展出了“神奇的”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层位于我们大脑的最前端,是人类最复杂的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负责计划、调节和控制我们的心理活动,对我们的高级的目的性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CEO,能不能管得住自己关键看这里发育得是否成熟和发达。
前额叶皮质区主要有以下两个功能。
1.负责认知加工(知):是注意、记忆、思考、创造与问题解决的神经中枢,关乎我们的学习、工作、日常各类问题解决行为的掌控。
2.负责意志调控(意):能够结合我们已习得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外界发生的事所引发的本能行为冲动进行重新解释和判断,把本能情绪反应转化为更为理性、具有适应性的情绪反应,把冲动性行为转变为更具适应性、更恰当的行为。心理学上把这一过程称为“认知重评–情绪行为调控”。它的好处包括以下两点。
(1)调控注意力:慢下来,启用“觉察”开关把分散的注意力拉回到当下,一心一意做当下的事。
(2)抑制冲动行为:慢下来,启用“觉察”开关,“悟”到冲动背后的内部语言指令(又称为限制性思考方式),进行内部语言调控,转变思考方式,从而抑制冲动情绪及相应行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冲动及“短视”行为,进行恰当决策。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和情商高不高,其实都与前额叶皮层发不发达有关,因为它掌管着我们的认知加工(知)和意志调控(意)。
管不住自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青少年的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前额叶存在发展的滞后性。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发育是有一定顺序的,这一顺序与个体外在的各种能力的发展顺序相对应。例如,从出生到小学阶段是视觉、听觉和动作技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发展掌管听觉功能的颞叶、视觉功能的枕叶,以及体觉功能的顶叶;婴儿后期到学前期是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掌管语言功能的后额叶才逐渐得到发展。
到了小学一年级时,儿童的脑重大概是成人脑重的90%,此时,其他掌管感知觉、体觉的脑区均已基本发育成熟,而前额叶神经突触的形成和削减却需要持续很多年,从两岁开始发育,直到青少年中晚期,也就是上高中或大学时才会逐渐发育成熟,关键发展期是6~22岁。
前额叶区域与意识、冲动控制、信息整合以及行为的计划调控有关,而青少年时期前额叶区域又处在快速发展却并未成熟的时期,鉴于此,面对着成人经常都欲罢不能的手机,青少年管不住自己使用手机再正常不过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有时,你会发现小学生经常说话不算数。很多时候,也并不是这个孩子故意说谎,而是因为其前额叶还未发育成熟,虽然他在意识上想要管住自己,或者按照对家长和老师的承诺改正错误,在计划好的时间内去做功课,但他控制不了自己想玩的本能冲动,才导致了这一结果。
青少年控制不住玩手机不是他们的错
家长和老师在了解了人体前额叶发展的滞后性,明白了很多时候青少年控制不住自己、承诺了做不到,是正常发展现象后,会发展出更为智慧的对待儿童和青少年的方法——温和而坚定。
1.教孩子与“做不到”相处。引领孩子自我觉察与反思(复盘和总结),激活前额叶的抑制调节功能,从而促进他们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这样也能让前额叶变得发达。
2.接受孩子“没按约定做到”。在接受孩子管不住和做不到的前提下,共情才是人之常情,同时陪伴他们勇敢地承担相应的后果及责任。
3.刻意督促,促使孩子多做积极的行为。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督促,在现实层面促进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中、整理家务以及坚持体育锻炼上。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能够勾起人们无意注意加工系统的钩子,容易激活人们最原始的大脑,让你欲罢不能。成年人尚且不易摆脱,何况青少年。最好的办法只能让孩子不接触或少接触不良网站,家长尽可能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人的注意系统通常可以划分成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以及有意后注意三个不同的类型。接下来,我们分别来介绍注意系统三大类别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例如,你正在听讲,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你不由自主看了一眼,这就是无意注意。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均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提升执行功能是帮助青少年平衡好学习与使用手机的关键
执行功能是指个体在进行有预定目的行为过程中以动态、灵活的方式协调多个认知子系统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它犹如大脑的“司令官”,包括认知过程、语言过程、运动过程以及情绪过程。执行功能与一个人把想法落实到行动上的执行力品质密切相关。
那么如何帮助青少年提升其执行功能呢?多多引导和刻意训练他们从事以下三种类型活动,就可以促进其执行功能的发展。
反应抑制:刻意慢下来
反应抑制就是在说话、做事情前先思考后果,其实就是克服本能冲动,让大脑前额叶重掌控制权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说话、做事都要过过脑子”。行动前先思考目标以及想得到的结果就能慢下来。我们可以引导青少年在开展一项有预定目的又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如学习有难度的学科)时,按照如下步骤先慢下来,再进行自我调整:
(1)先喊停;
(2)在心里默念8秒;
(3)思考目标是什么,达成目标后的感受是什么;
(4)当下这个时间段可以做什么;
(5)动起来。
把“快一点”变成“慢一点”。慢下来才能打开自我觉察的开关,实现自我调节。例如,一位有智慧的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别着急,学会慢下来,带着觉察去发现你怎么样学才能学得会,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慢就是快,慢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孩子们经常带着这样的自我觉察去生活,就会不自觉地打开大脑前额叶的抑制及执行功能的开关。
专注力:刻意训练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会被各种外界的人、事、物所打扰,因此提升专注力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让小事情中断重要任务”这个小场景入手,不断提升自己和孩子的专注力。我们可以:
(1)提醒青少年刻意地规划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只做一件事,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适当缩短时间;
(2)提醒青少年有意地自我控制从干扰的事物中重新回到当前的任务上,循序渐进,专注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执行功能自然也会增强;
(3)引领他们进行自我言语指导,如“我要将精力集中到……上”“在几点前我只能做……这一件事”,这样做不仅会提升专注力,执行功能也会随之增强。
体育运动:运动迁移到行动
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运动可以作为一种替代药物的经济有效的手段来改善其执行功能。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干预对青少年执行功能有改善效果。坚持一项体育运动,将身体能量转变为心理能量,更有可能提高行动力,克服现实中的学业困难。
无论是哔哩哔哩、抖音、快手、腾讯视频号及各类直播平台的视频资源,还是游戏中上蹿下跳、充满新奇性的动感画面,以及购物App中色彩斑斓的图片及视频讲解,互联网中的大部分刺激都是新颖的、有强度的、音感及画面感震撼的、有强烈对比关系的,设计人员会根据你的广泛需求及兴趣设计App,调动你的情绪状态。这些刺激激活的均是更为原始的大脑功能,引发的是人类的无意注意系统,而不需要前额叶抑制控制系统的参与。
然而,青少年时期最为重要的发展任务——学习,却需要有意注意的参与,需要掌管抑制控制和执行功能的前额叶的参与。
有意注意
什么是有意注意呢?有意注意又被称为随意注意,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且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往往需要发挥出一定的意志努力,个体要带着觉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某种事物或完成某种任务。
学习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有意注意的过程,需要发挥我们的自觉性,需要有预定目的。例如,“今晚完成什么作业”“今天的课要学完哪个章节”,而且要把知识从不会到搞懂,就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因此,当青少年在面临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学会一些学不会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难题时,尤其需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这时需要充分调动大脑前额叶的执行功能,就像交响乐指挥家能通过一根指挥棒让整个乐队奏出复杂的音乐一样,执行功能可以让大脑完成既规则又复杂的任务,而且它还能够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调控水平,使其能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制订计划,并对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及时进行自我觉察、自我监控并做出自我评价。
自觉、觉察是有意注意被激活的关键。如果想让孩子学习更有自觉性,使用手机更有自觉性,就需要多多提醒孩子带着觉察去体会学习和手机的使用过程。引领他们去观察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情况会带来好的体验、什么情况下会有差的体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实现自我的调节。这样他们就自然能够更多地激活大脑前额叶,使用有意注意的功能。慢慢地,他们越来越会自我调控,也就自然能够更好地平衡好学习与使用手机之间的关系了。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最高级形式,它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养成运动习惯期间,或者学习一些有难度的知识和技能时最需要的是有意注意,而一旦养成了习惯或动作已经自动化了,此时就是有意后注意了。这是一种既自觉又轻松的注意模式。例如,能够胜任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起来就不容易累,因为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就像老司机开车一般。
这就是为何越是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家学习时越容易偏离目标,不自觉地被手机吸引。因为这个过程困难又痛苦,需要付出很多有意注意的意志努力,而手机是轻松不费脑的。因此,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是符合大脑运转规律的。
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符合科学规律的,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埋怨孩子、责怪孩子,因为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孩子把坏的感觉和这门学科联系在一起,更加厌恶这些存在困难的学科。
那怎么做才合适呢?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管好自己呢?
仔细阅读前面的内容并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家长促进青少年的学习,促进他们自觉地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