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说,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教育者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以居高临下的心态,让学生在恐惧中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过程是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这种教育现象是不值得提倡的。
教育有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与苏格拉底式教育。
我们先来看经院式教育:这种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教材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古代的私塾先生可能是这种教育的代言人,但现在教育体制中,也还存在不少这种经院式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当中的一些老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基本已成了定式,不想再作任何改变。学生到学校就是学习固定的知识,学会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知识在学生的头脑里始终是一堆死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知识“活起来”。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经院式教育的结果是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师徒式教育:这种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具有个人色彩的传统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93年我在一个山区镇做代课教师,那时山区还很贫穷,信息闭塞,也没有现在那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山里的孩子淳朴、厚道、善良,没有见过山外的世界。我刚从学校毕业,知识还是热乎的,在课堂上讲的一些知识学生听起来很新鲜,不到一个月时间,学生对我崇拜得不行,我说什么孩子们都照做,我在他们心目中就是神一样的地位。那段日子感觉特别难忘,我去哪个村庄家访,孩子们都出来迎接,我就像王子一样,前呼后拥的,真惬意!上课的时候,我说什么,学生就照做什么。没有人会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在想起来,这样的教学真是要不得,整个课堂都是以我为中心,学生失去了自我,就好像师傅和徒弟的关系一样,师傅说什么,徒弟都不敢说个不字,还得乖乖照做。
苏格拉底式教育。从教育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这是苏格拉底的“催产式”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方式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教育,师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对话,学生没有恐惧,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说错了,也没有人会嘲笑。这是一种追求心灵的对话,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正是这种方向,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占了主体地位,师生围绕知识这一伟大事物,探究知识的魅力,品尝智慧的芬芳。
这三种教育类型都需要学生具有对绝对真理和寻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在传统的经院式教育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院式教育传统即使在目前的教育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在师徒式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表现在师傅个人身上。在苏格拉底式教育中学生的敬畏之心情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学生追求的是一种超越自身的责任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