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课的长进,从仿跟自己风格相同的人的课开始——追求“形似”,增强信心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小节,张祖庆老师写了他的仿课史。如果把模仿说成“山寨”的话,张祖庆老师说他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山寨王”。
读完这篇《我的仿课史》,我觉得,张老师对语文课堂的热爱,对语文教学的自信,正是从仿课开始的。最初,张祖庆老师仿于永正老师上课,仿于永正老师的交际作文,一篇一篇在班级模仿着上。每一次仿课前,张祖庆老师会去读、抄、背他的课堂实录,“反复熟记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评价语。”张祖庆老师说,他仿于老师的课仿得很成功,他写道,“在自己班上,不过瘾,又到低一个年级的班级上一遍,还是很成功。”“虽是克隆教案,但良好的课堂效果,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但张祖庆老师模仿李吉林老师上课,尝试情境教学法,一败涂地。通过思考、总结,张祖庆老师发现成功的仿课需具备三个条件:风格要吻合;教案要熟悉;对学情把握要准。
于是,张祖庆老师继续模仿于永正老师上课,同时模仿一些比较洒脱的男教师上课。若模仿不成功,他就去琢磨原因,于是,找机会再模仿上一次。直到模仿成功。张祖庆老师说:“上着上着,课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也有了底气主动邀校长听课。”
02从到处撒网到仿课聚焦——追求“神似”,研究理念
在入职之初,张祖庆老师大量模仿名家上课,渐渐地,他认识到,模仿跟自己风格相同的名师的课比较容易成功。他开始将模仿对象聚焦到贾志敏老师和支玉恒老师身上。“于是,我找来贾志敏老师的所有教学录像和他的作文课实录,一节一节看,一节一节仿。居然仿得越来越像。有的老师评价,我的作文课,有贾志敏老师的风采。”
张祖庆老师谈他仿支玉恒老师的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似”阶段。第二阶段“神似”阶段。第三阶段,“我开始研究先生们的学生观、教学观。”在追求“神似”阶段,张祖庆老师曾归纳支玉恒老师课堂理答技巧:归缪法,反诘法,问题回家法,追根求源法,存疑法……
03从仿课三部曲到“我的语文主张”
张祖庆老师说,“到了后期——慢慢地,我也上了不少公开课,我不再刻意学习任何一人的一招一式,而是把功夫花在向各位前辈、同辈名师乃至草根明师的人格学习上。”“仿其形—悟其神—学其格,这便是我的仿课三部曲”。正是在仿课中,张老师的内心有了清晰的语文教学理念——“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儿童的语文”。他逐渐明白:语文,教得简约而丰满。他说,“简而丰成了我语文教学风格的追求。”
04回忆我的仿课史:只有模仿没有思考
我相信:几乎每一位老师,都有他的仿课史。入职之初,不管你是仿名家的课还是仿你周围的同事上课,你就是在仿课。我也有过仿课史。我曾经读管建刚老师的书,仿管建刚老师上作文课,仿他出作文报。我读薛瑞萍老师的书,仿她上绘本课读绘本给学生。但我的仿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仿课范围过窄。只仿过作文讲评课和绘本阅读课。其他课几乎没有仿过。第二,我只仿课不思考。我仿课仿得怎么样?成功否?失败否?我不曾思考,也不曾记录。我只是单纯为仿而仿。我的确体会过仿课的成功,仿管建刚老师出作文报我就享受到了当老师的乐趣。但我却不曾思考为什么成功。我也的确体会过仿课的失败,有次我听课回来立马在班级模仿上课,课堂效果却非常不好,我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仿课失败了?第三,我仿课半途而废。我没有坚持到仿课成功,没有坚持到我的上课被看见被欣赏。即将开学,管建刚作文教学要坚持下去,仿跟自己风格相同的名家的课要着手进行。是的,还来得及,只要努力和坚持,我要跟职初老师一样努力。张祖庆老师已经给我指出努力方向了啊。
05我看张祖庆老师的仿课史:从模仿课到模仿做人
读了这一小节,我感受到,张祖庆老师的仿课史就是他语文教学的成长史,就是他的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这里面有他艰辛的努力,有他不断地探索,有他智慧的思考、选择、比较、归纳和总结,更有他的蜕变和成长。
最初,张祖庆老师是海量仿课。在海量仿课中,他沉思、总结仿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接着仿课聚焦到跟他风格相同的名家或男老师的课,他深入思考、归纳总结某几位名家的理答技巧、语言艺术等优点。最后,从仿课的“形似”到“神似”,到从整体上研究名家的教学风格,学习其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张祖庆老师也形成了他的语文教学主张:简而丰。我想,这也是他这个人人格的 体现吧!
从模仿上课到模仿做人,因为“做人没学好,课格高不到哪里去。”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他如是写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活到老,学到老,慢慢地,仿的,不再是课,而是人。结尾引用此语,与同道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