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睡眠中,人的体温是会呈降低状态的。因此也可以说,体温的下降对于睡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在清醒状态时的体温要高于睡觉时的体温。
❤️提到的体温变化,指的是身体内部体温(即体内温度)的变化。
❤️体内温度的特点是白天高、夜间低。但是,手脚的温度(以下称为体表温度)正好与此相反,是白天低、夜间高。
❤️通常情况下,清醒时体内温度要比体表温度高2℃。也就是说,体表温度为34.5℃的人,在清醒状态下其体内体温差不多是36.5℃。
❤️健康的人在入睡前手脚开始变得温暖,体表温度上升,通过体表散发出热量可以让体内温度下降。
❤️让自己顺利入睡的关键,就在于缩小体内温度和体表温度之间的差值。
❤️入睡时热量会首先经由手和脚这些部位被释放,进而引起体内温度的变化。如果借助一些方法促进这种变化发生的话,那么入睡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入睡时,体内温度下降,体表温度上升,两者之间的差值缩小。这就是实现黄金90分钟睡眠的第一个开关。
❤️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体温就会很难降下来。
❤️体温较高时参与者的成绩表现不错,而体温较低时则失误较多。
❤️入睡前,孩子的手脚会变得暖和,体表温度会有所上升。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体表温度一旦上升,热量就会从毛细血管密布的手和脚释放出来,这样也能有效地降低体内温度。
❤️在严寒的环境中,肺部会吸入大量的冷空气,导致体内温度急剧下降,在感到犯困的同时,身体也会冻得哆嗦发抖。因为,此时维持体温就等同于在维持生命,所以,我们的身体才会借助肌肉的动作来产生热量。
❤️由于身处极寒之中,仅靠这样依然无法让体温得到提高,所以就必须停止身体肌肉的运动。因为,身体的运动也会消耗体内大量的能量,必须优先保证对大脑的能量供给。
手脚动弹不得并不会导致丧命,但大脑一旦停止运转,那就肯定要出人命了。
当我们的大脑中负责控制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自律神经(呼吸、心跳、体温的维持等)的区域继续工作,而与生命并无直接关系的区域(思维活动、消化活动、肌肉运动等)停止工作时,人就会进入到“休眠模式”。这也是在雪山上遇险时“人会感觉犯困”的原因所在。
但是,睡眠过程中体内温度会开始下降。因此,如果在雪山上睡着的话,热量大量流失会远超平时的水平,这将直接导致低体温症的发生,人不久就会死亡。
❤️虽然体内温度急剧下降,但手和脚等部位仍穿戴有厚厚的手套和长筒靴。这种保温效果使得手脚变得很暖和,而这也会带来倦意。对于坐在冷气十足的会议室里的人来说,与雪山上遇难的人有着相似境遇。
在会议进行时,无论多冷都不能任意活动自己的身体。这样一来,肌肉就无法产生热量,体内温度也不能正常提高。由于“维持生命”是头等大事,所以,大脑会暂停无关紧要的区域,让人进入“休眠状态”。也就是说,冷气十足的会议室会导致人的体温下降,从而容易犯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