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九课之四为之志(二)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怀强烈的政治热情。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这种强烈的政治情结呢?

其一,中国知识分子的起源本身带有很强的政治依附性。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三种称呼,士、士大夫、儒生,称呼本身就有很强的政治意味。

其二,中国社会具有文治化的特点。文治,即文人居于主持社会与政治的领导中心的地位。如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不是为学术而学术的争鸣,而主要是基于政治主张的争鸣。

其三,官位是古代知识分子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所谓“学而优则仕”“不仕不义”。

其四,知识分子受到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如“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的人生目标。

这些因素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政治热情终不灭的内在动因。既然有内在动因,那么就有外在动因。

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能提出“四为之志”,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

宋代,是一个知识分子全面崛起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分子大有所为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知识分子砥砺德行、尊崇气节、研究学术、开宗立派,参与政治建功立业,心怀伟大的文化自信,勇担社会责任与振兴国家的使命。可见,“四为之志”,这气象,这气魄,这胸襟,也只有宋代才能产生。所谓时势造英雄。

学习亦是如此,兴趣是我们学习的内在动因,促使我们探索未知。同时,党和国家在社会上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是推动我们学习的外在动力。这就好比自律与他律,在学习的旅程中,我们不仅要自律,也要通过他律来监督自己的学习,愿我们都能成为学习的模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