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接触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它出现在了某个排行榜的前几名。
刚看到这个名字,我的眼前一亮,什么是被讨厌的勇气,勇气还要被讨厌?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重新理解了这本书的名字,不是勇气被讨厌,而是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打开书来一看,它的篇幅,它的写作形式也很是吸引我,整本书篇幅不是很长,并且是以一个青年和一个哲学家的对话的形式来辩论问题。
当然真正让我读下去的还是书中对于各种问题的犀利的见解,也使得我一次次的怀疑问题,怀疑我自己。
“世界很简单,他之所以看上去复杂是因为我的主观作用”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
在读到这些观点的时候,我也和文中的青年有着同样的感受,我的无法改变,我的不幸运的遭遇等等全都是由我自己造成的?
像给之前的自己定了一个罪。
后来的我慢慢看下去,觉得哲人说的也很有道理。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细细想来,也很有道理,可能我的理解比较浅显,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自愈”。
无论以前发生过什么,都已经发生了,如果再拿那些经历用来证明自己,除了有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之外还有些什么作用呢?
我们应该做的是调整现在的自己,做好当下的事情。
当然书中对于这一部分的解释更加高尚,单纯拿自愈这个词语来说也非常不贴切。
读完整本书,我脑海里出现最多的就是“自己”。
如果想让自己感到幸福的话,我需要悦纳目前的自己。
需要想通一件事情——正确认识自卑感,将自卑感化为前进的勇气。
遇到挫折问题,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从自身去思考问题。
需要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没必要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人生不是与任何人竞争,而是使自己不断前进。
其实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是个女生,她的行为有些怪异,之所以说她怪异是因为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想理特别短的发型就理特别短的发型,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住宿期间晚上可以自己一个人在教室里读书,整夜不回宿舍。平时校园的角落里经常有她的身影,看看花,玩玩草,似乎与紧张地高中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有幸和她做前后桌,通过聊天才了解到,她其实先天性心脏有问题,所以自己想的很通透,至于其他人的眼光,她根本不在乎。
从她的身上,我似乎对书中的“分离课题”“自由就是被人讨厌”这一观点稍稍明白了一点。
是选择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得不到认可的自由之路,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意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这或许是一种人生路标,但这也是不自由的一种方式。
原来她才是活在当下,原来她才有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我才读了一遍,感觉只是理解了个表面,而书中还有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可能需要反复阅读,或者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才会理解的更加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