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利用生动的比喻阐述了在教学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抽象的学生。“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在书中作者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的孩子能提20桶水不费吹灰之力,而有的孩子只打了5桶水却累得筋疲力尽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道数学题,有的同学只需5分钟就能解答出来,而有的孩子需花半个小时。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新课程则说:学生有个体差异性。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差异,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前提。
通过阅读,我觉得应该深刻反思: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经常对所有学生提出几乎同样的要求, 并希望他们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也许,我们真的忽略了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面对的学生确确实实都是活生生的孩子,而非抽象的孩子。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潜能都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劳动的乐趣。备课中,我们应该向章节中,提到的伊.格.特卡琴柯,所说到的那样,“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作为老师,要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老师不能统一要求学生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好好端正自己的心态,欲速则不达。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时间,其实有些题目静静地等待一会儿,他们有时也能自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