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8日起,脑袋里一直在转一个问题,教材解读我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了有什么用?
原来在学校里时,特别是那一年——评县校本教研先进个人和县级优秀教研组时,那时双流的丁科长几乎每周教研时间都会到我们学校来,那时我们教研组我最年轻,我在村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次教研都会骑上我那自行车到中心校开展教研,而且还要充分做好发言准备,所以那时我每学期开学都会用9月500多工资里面的五分之一来买上两本教案书:其中一本名字至今都还记得——鼎尖教案,因为那本书就要好几十,而且在那本书里每一个课时都会有两套教案,这样我在做手抄教案的时候,有时就可以不用翻另外一本教案,而且,对比之后我会将两种不同的教案进行理解融合后用最少的字表达出来;而且当到中心校教研时,被领导要求解读教材时,才能对答,于是,养成了备课会细致看教材和教参的习惯。但那是,我从来没有看过课标,包括第一篇写2006年发表在成都教育上的文章,和得了四川省一等奖的文章都没有看过课标。但我的学生成绩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是考了区域范围内第一的。现在想来,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课标吗?肯定不是,能吸引大家都买的教案,绝对是能帮老师解决很大问题,而且一定是符合课标精神的,所以我只是没有看课程标准的那本书而已。
现在面对新的服务对象,教别人解读教材,除了要告诉别人该怎么教,我认为还需要让别人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教。所以,要说清教材解读的策略或者方法,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进行思考:
1.解读教材的前提是明白到底什么是教材,编写教材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值得我们去解读教材;
2.解读教材的第一步是理清教材编排的相关要素有哪些?呈现这些要素的原因是什么?
3.各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并列还是递进呢?这是厘清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4.如何检验教的内容对不对、教的内容全不全、教学水平层次够不够高,我们需要解读课后练习——每一道题检验的是什么知识?能力?方法?与之前新课内容中的哪个要素相匹配,匹配度高不高。这样,才是清楚的理解并落实:教什么、怎么教、和教的怎么样,才能为实现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才能实现教学评一致。
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教材?
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这个任务落地、落实、落细,载体有很多,教材就是其中之很重要的一个,所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所长崔允漷教授称教材为国之大器,因为教材的呈现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是要用来解决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
第二问题:教材有哪些要素?呈现这些要素的原因是什么?
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教材的呈现一般以左右两页为一课时,也有3页涵盖2个课时的情况。(呈现教材图)呈现不同,但要素基本相同:情境、问题串、引导框在左页,作业一般在右页;3页两个课时的情况中,练习的第1、2道一般匹配第一课时,其余练习即包括第二课时的巩固也涵盖两个课时的综合练习。有时还会在作业的最后用“你知道吗”的形式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数学文化。
接下来,细说一下这些具体的要素:
2022年新课程实施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目标由原来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到了目前的素养目标群——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这三者之间不能完全独立区分是有交叉部分的。所以教材一般会以各种实际情境为例,引导学生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中情境、问题串和信息引导框就是引导、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第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