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多次在地铁玻璃的倒影中,清晰看见一张有些惶惑不安的脸——心中不知藏匿了多少难以言表的卑微与胆怯?阿德勒的《这样和世界相处》这本书,恰如一道光,照透了这种情绪。书中指出,自卑并非无解的诅咒,而是生命刻刀下深埋的璞玉,等待着雕琢成器。
我们常将“自卑”视作命途里甩不脱的阴霾,但阿德勒却揭示出其中暗藏的生命契机。他敏锐地指出,“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并非宿命式的断言,正是一种对生命原初形态的深刻洞见。人自降生起始,就天然地处于一种柔弱的状态,这种与周围强大环境存在着的差距,正是我们内心“初始自卑感”的源头。当然这种自卑并非深不可测,它更像是一枚沉睡着的种子,因为它带着挣扎向上突破的原始力量。恰如阿德勒所说的那样,“那超越自卑的渴求,正是生命之流奔涌不息、寻求突破的深层动力,它推动着人类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开掘新河床”。
自卑,既植根于人际关系的土壤,亦需在人际关系的磨砺中求得超越与升华。我们如困于无形的蛛网,在与他人的比较与衡量中挣扎,在他人目光的审判下煎熬。阿德勒给我们拨开迷雾,找到了一条一条通往自由之路,那便是挣脱出他人评价的桎梏,从“他者之镜”的囚笼中解放出来,转而专注于自身创造力的释放与内在价值的确认。他在书中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样的论断如凿子般敲击人们的心灵,发人深省。命运所赐之物,无论贫瘠抑或丰饶,皆是我们手中唯一的陶土。唯有在塑造与行动中,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于看似局限的框架中亲手构建起自己独特的人生形态。
由此可以看出,阿德勒的智慧引领着我们迈向一种清醒而坚定的生存姿态,那便是,在认清生命材料的前提下,主动成为自己命运的创造者。超越自卑并非空泛的呐喊,而是对生命主体性的重拾与担当。它要求我们停止无休止的抱怨与责难,像一位真正的匠人那样,拿起命运所赋予的粗粝石块,开始细致而耐心的雕琢。每一次主动的塑造、每一次有意识的担当,都是在自卑的岩层上开凿出一道通向光芒的缝隙。当生命从被动承受的客体,转为主动创造的主体,我们便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不可替代的尊严与力量——这才是真正超越自卑的灵魂标志。
阿德勒的心理学智慧,最终赋予我们一种既清醒又积极的处世之道。不在命运的裂缝前沉沦,而应借裂缝的微光,看清手中握着的刻刀。自卑感不是命运强加的耻辱烙印,而恰是灵魂内部觉醒的无声催促,催促我们不断前行。
重要的从来不是我们被给予了多少泥土或多少坚石,而是我们如何将这一切混合起来,亲手捏塑出只属于自己生命形状的陶器。当那陶器在窑火中逐渐定型,便成为超越自卑的永恒见证。“卑微是起点,而创造却是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