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级学生作业的辅导方式:
一、基础知识
1.字形记忆。
和一、二年级不同的是,三、四年级生字已经不是学习的难点了,但依然是学习的重点。经过两年的学习,每个孩子所表现出的对生字的识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孩子记忆能力强,可以很快地记住生字;有的孩子对符号记忆能力弱,记汉字字形就很困难;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字形记忆障碍,这就需要寻求专家的帮助。我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有侧重地加以辅导。
一般来说,记汉字的常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利用老师教的基本识字法进行识记。
②语境还原法。
在文章的语境中指导记忆,这是使孩子记忆最深刻的一种方法。
③字形联想法。
小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可以根据字形让孩子想象图片,根据图片的内容讲故事,加以记忆。比如:“羊”就容易让孩子把它想象成一只真实的羊,上边的“点”“撇”是羊的两只角,中间的“三横”是羊的肚子,“竖”是羊尾巴。
④字形讲故事法。
小孩子可以根据字形,借助联想的方法,把字改编成某个容易记忆的小故事、小歌谣。比如:“解”字就可以想成“我有一角钱买了一把刀,宰了一头牛”。
2.日积月累。
①词语积累。
成语是我们中国文字的瑰宝,根据成语又有了特殊的四字词语。成语和四字词语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帮助孩子对这些成语或者四字词语进行积累。这些词语都分散在每篇课文里,父母在让孩子预习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督促孩子把这些特殊形式的词语摘录出来,加以积累。
但是单纯地记录词语对于孩子来说,遗忘得比较快,最好让这些词语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经常使用,比如可以让孩子用这些词语造句、写短文,这样的应用才有价值。
在积累之前,一定要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现在的孩子不会应用词语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词义。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把词典背下来语文就没有问题了”,这还真的不是玩笑,因为词典对词语的解释是最完整的,孩子们之所以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问题是现在孩子的生活相对单调,平时使用词语的机会太少。如果加强词语的使用率,词语自然就丰富起来了。
很多父母喜欢和孩子玩词语接龙游戏,这是一种很好的词语积累的方法,既增强了亲子感情,又能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
②句子的积累。
句子的积累可以分为名言警句、古诗词、谚语俗语,无论是哪种积累,最终都是为了应用。鼓励孩子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每周了解一位名人,知道他的一句名言……这样的学习方法都会促进这方面的积累。
二、现代文的阅读
很多孩子的阅读成绩非常糟糕,父母为此很着急,于是买本练习册让孩子大量地做题。这种方法好不好呢?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1.造成孩子阅读能力不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水平有限。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对文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都要超越一般的老师。优秀的语文老师可以给孩子营造让人享受的课堂氛围,但是一般的语文老师就无法深入地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传递给孩子的阅读感受就不够深入。
②孩子有阅读障碍。
就像有的人不会唱歌,有的人不会跳舞一样,有的人感受、理解文字的能力弱、语感差,阅读就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写作中常用的“一语双关”的用法,有的孩子就是看不到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
③阅读习惯不好。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学习中慢慢培养出来的,比如有的人一看文章就必须要手里拿着铅笔随时标注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具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但是有的人在读书的时候会一目十行,从来不品读文字的含义,这就是囫囵吞枣的阅读,属于不好的阅读习惯。
④缺乏明确目标。
有的孩子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做什么事情都不深入,流于表面。他们做事情以做完为标准,而不是以做好为目标。
2.阅读的简单方法。
阅读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的,而不是全部都凭感觉来完成的。
①把文章进行分类,不同的文章,阅读的方法不同。
拿到一篇文章,先要判断文章的类型:是说明文?是不连续文本?还是什么其他类型的文章?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类型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说明文,重点是了解作者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讲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②对常考题型的归类。
父母协助孩子做好常见考题的形式归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只有了解了考试的形式,才可以在形式中通过对比、观察、总结发现同一种题型的规律,有了规律再进行训练就可以事半功倍。
③建立答题模型。
工业化生产在产量上之所以超越手工作坊,是因为它采用了相同的模型构建,阅读题的解答也是可以建立“模型”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搭建解题的模型,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三、习作
如果孩子们可以天马行空地自由写作,肯定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但是老师给了一个固定的题目后,就变得很难了,这是为什么呢?
1.审题难。
不会审题是孩子觉得习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很多孩子在拿到题目后看不懂,或者说是看不进去,他们不明白题目给定的范围,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这和父母们过多包办孩子的事情有一定关系。因为父母代孩子做了太多的事情,一旦需要孩子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他们会有畏难情绪。
2.选材难。
孩子脑子里没有事情可写。很多父母感到很奇怪,每年都要无数次地带孩子出国、自驾游,真的是上天入地了,怎么会没有事可写呢?
误区一:旅行等于素材。
很多孩子去旅行,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去旅行。比如我有一个朋友非常喜欢自驾游,每年他都要带着自己的女儿走遍半个中国。孩子从出发的那一刻开始,坐在后排反复做着三件事:玩手机游戏、吃零食、睡觉。中途休息,小孩又有三件事情要做:玩手机、找美食、睡觉。到了终点,孩子还是有三件事要做:玩手机、配合父母照相、吃饭。从头到尾,孩子虽在旅途,却并没有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这样的旅行,并不能成为孩子习作的素材。
误区二:娱乐等于素材。
很多父母还会说,每周都要带着孩子滑雪、打保龄球、骑马……怎么会没有事情可写呢?要让这些娱乐项目成为作文的素材,孩子们就需要从娱乐中提炼出作文所需要的事件,而孩子在娱乐的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玩本身,没有去思考“我玩了什么?我怎么玩的?这个玩让我收获了什么?”没有提炼,就不能深入地思考,没有思考的事件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事件是无法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
3.写字难。
一篇作文不管是三百字,还是六七百字,对于学生来说,把一个个字排列出来真的是一件又累又苦的事。
小文妈妈每次让小文写作文,小文都是数着字写,只要字数够了,就立刻结尾。
我们在辅导孩子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以下几种简单的方法:
1.观察法。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到了高年级才会重点培养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升入三年级后,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尤为重要。我建议父母在家中多养些植物和小动物,也可以过一段时间更换一下家里的小摆件,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观察的环境。
①观察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顺序。
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外到里,孩子懂得有顺序地观察,才可以写出有条理的作文。
②亲情的融合。
即使你把家里变成了动物园,有些孩子也不会留意,那么父母就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孩子观察。
③观察加法法则:“看到+想到=具体”。
看到,就是孩子能够直接用双眼感受到的;想到,是孩子看到这个东西,头脑中的反应和想法。只有这样训练,才可以让孩子把事物描述清楚。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原则扩大为“摸到+想到=具体”“闻到+想到=具体”等。
写作文不是单纯看到了什么,而是心里感受到了什么。一百个人从同一个角度看同一棵树,看到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是这一百个人内心所想到的却会千差万别。所以,要想让孩子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关键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只有长期坚持这样的练习,孩子的语言表达力才会变强。
2.造句法。
作文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孩子不会写作文,是因为孩子不会写句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孩子就开始学习写句子了,到了二年级已经可以写上几句话了,到了三年级就可以写上一段话了。所以写句子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可以让孩子每天用词语造句,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几个词。会写句子的孩子,写作文就要容易得多。
3.结构法。
如果是一个著名作家写的文章,我们更加欣赏他的创意,但是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我们就要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对于孩子来说,最简单也容易掌握的结构就是总分总结构,当然衍生出来的还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4.活动法。
孩子之所以没有事件可写,是因为孩子们每天的生活真的是太单调乏味了,即使有的时候去旅行,也是走马观花。要想让孩子有事件可写,父母就要为孩子“造事”,比如爸爸、妈妈陪孩子一起做一次饭,陪孩子一起刷一次马桶,陪孩子一起整理一次厨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