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抽象思维是上学的目的,教师希望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环境中,问题是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抽象的原理时,我们会寻找实例来帮助理解。这一章的认知学原理是,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因此难以在新的环境中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最有把握的方法,是让他们接触他的不同表现形式。
1.理解其实是记忆。
在第2章强调过,适时性记忆对于教学很重要,第3章描述了如何确保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学生常常难以理解新的概念,尤其是非常新颖的不能联系的任何其他已知概念。认知科学家关于这个问题有什么答案呢?答案是,他们应该通过联系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
我觉得这应该就是知识的迁移。在背景知识的情境下学习理解新的知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类比原则。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通过练习已知的事物帮助我们理解新的事物。比如利用水流来理解电流。理解新的事物依赖于联系已知的事物,这就是类比有用的原因。例子有用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理解性的概念其实是让正确的已有概念进入工作记忆并重新加以组合。理解其实就是记忆没有人可以把新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任何新的概念都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必须确保学生能够取出长期记忆中的正确概念放入工作记忆中。
2.为什么知识是浅表的。
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定义,却并不明白他自己在说什么。机械记忆可能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不代表学生在思考。学生只是简单的记住了答案,而没有理解透彻。机械知识更常见的是表面知识,意思是学生对内容有点认识但有局限性,我们已经说过学生通过联系已有的概念,理解新的概念,如果他们的认识很浅显,这一过程就不能继续下去,他们的知识依赖于教师提供的类比和解释,且只有在已提供的环境下才能理解这个概念。教师希望学生能把知识理解透彻。为什么学生还只有表面知识呢?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学生上课不专心。深层知识表示理解,所有事情包括抽象的概念和实际的例子和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停留在表面知识这一层面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深层知识比表面知识更南获得。
3.为什么知识不能迁移。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一个抽象概念,我们期望他能够迁移,我们说知识迁移是是指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在新的问题上。问题的表层结构,是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的方法,表层结构对于解题不是非常重要,因为深层结构才是关键。
为什么学生不善于迁移?答案要从我们怎样理解事物说起?合适的背景知识和表层结构能够促进深层理解。为什么在阅读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要思考深层结构呢?因为深层结构不容易,发现一个故事可能有无数个深层结构,要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方面。让学生明白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层结构看深层结构。
4.对课堂的启示。理解事物不容易,即使理解了,也不容易迁移到新的环境里。
a.帮助学生理解,提供实例,让学生进行比较。b.明说暗说深层知识。c.对于深层知识保有抱切实期望。为什么学生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很难运用到陌生的环境里,思考训练以及抽象概念对于能够应用至关重要。
读书感受:读完这一章,我感受到作者想把如何理解抽象概念讲明白,通过具体事例进行类比,让旧的知识在新的问题之间迁移,特别是相类似的具体事例之间的类比,对理解抽象概念非常重要。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入工作记忆,形成长期记忆。那么老师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类比迁移到新的问题的理解,形成抽象概念,达到做一道题,相类似的题都会做,学生能够通过类比中找出共同的本质性问题,形成抽象概念,具有迁移能力。如果懂得这些原理对于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