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该教研的两节课,五六年级语文老师都被召到五年级七班听吴校长上示范课。吴校长亲自上这次课,无他,是为了展示给我们看看她新研究并印发的语文素养手册怎么用。
教学的课文是《猎人海力布》,这是在已经领学生预习过一课时的基础上上课。
第一课时,吴校先检查学生预习时完成素养手册的情况,对那些不按要求做的学生进行了强调,然后反复说明预习时只能做预习清单的部分。接下来,开始按照以前的356教学模式上课。在这里,字词教学反复进行,读够了说够了提醒够了就在素养手册的“词语”部分写,这词语教学上了足足二十多分钟。到了快下课时,吴校开始领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分别用一句话的方式和“课文先写了……又写了……”的方式来概括,特别针对第二种方式进行了引领,借机梳理了课文脉络。对梳理内容,吴校长进行了板书,然后又让学生把板书的课文脉络作为课堂笔记抄到课本上(课题前)。课到这里,已经拖堂了。就这样还是为了展示素养手册的用法,有些环节省略了。在课堂中,吴校对学生反复地催“快点,快点”。
第二课时,可能吴校感觉第一课时最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进行地太匆忙,于是又在这里进行进一步落实,让学生结合板书用连贯的话说课文主要内容,找几个孩子说了之后,又让学生把课文主要内容总结到素养手册第一课时的“课文主要内容”部分,给了一点时间后,告诉写得慢写不完的课下再写。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要素是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于是接下来吴校领学生回顾如何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像这样的民间故事,首先是抓主要人物,然后就是故事情节。板书清楚这两点之后,于是让学生开始在书上画写海力布的句子,圈出重要词语,批注所画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从重点词体会到海力布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进行了一会儿后,吴校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开始在班内指名汇报。梳理完这些,再梳理故事情节。梳理完,引领学生说说怎么去创造性复述。还没复述,下课时间到了。吴校布置作业,并让学生把作业要求抄写在素养手册的“作业”部分,以便让学生按要求去做。
就这样,两节课,课文并没上完。而且,第二个课时仍然是为了展示怎么做素养手册省略了一些环节了。并且这也是在吴校不断的“快点快点”的吆喝声中进行的。
回到办公室,我们几个语文老师一起来探讨这个上法。其实加上预习课,这是已经上了三个课时了。这节课,对怎么创造性复述其实说得比较简略,估计第三个课时上还得再说得清楚明白点学生才好掌握,比方说举例说明。弄清楚这些后就该是让学生复述了。教过五年级的我们都知道,真正落实到学生复述上还是个大难点。这事不能放到课下去干,课堂上必须直接进行演练。而真若创造性复述,恐怕一节课也说不了仨俩的孩子,而且起码还得是领悟比较好的孩子。这样算起来,估计再有一课时也不能利索地完成这课教学。还有同步练习册也需要学生做需要老师给予订正。这样算下来,一遍课文这样上下来最起码五六个课时。
我们讨论的过程中,组长转发了吴校的解释,说上午只用了一节课预习,《课前清单》没能统一完成,导致下午上课不尽人意等等。看这意思,用一节课预习是不够的,这样看来,要写完一篇课文,还得需要再加课时。
这样上的话,国家规定的2课时或者3课时完成一篇精读课文那真就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样上,我们就又回到了当初课改时一周也就上一篇课文的进度。这正是当初不足之处。那么现在的我们还要再回到这种上法里去吗?
还有,在学课文和做素养手册之间来回穿梭,我们总感觉破坏了课文的完整性甚至某些好课文的文学性,上没了文学味。
我们也讨论到这个素养手册的可行性。理论上它是很好的,就是实行的过程中,它确实还存在问题,比如说每课的精彩摘抄,每课的课堂练笔。
我们最终的结论就是,课这样上行吗?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