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读一本《笑得出来的养育》,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翻开是因为有段时间我在反思一个问题:因为带二宝,经常在旁边默默观察他的各种行为,常常被孩子的笑容所感染,看到二宝灿烂的笑容,想起姐姐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简单快乐,积极乐观,为什么原本开心快乐的孩子因为成长就变得不爱笑,甚至没有笑容了呢?这中间的原因肯定是可以追溯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导致大家渐渐变深沉的原因。反思我们的家庭,发现我们家人偏严肃,缺少幽默感,特别是这几年,疫情,二宝的出生,巨多琐事都得一个人亲力亲为,姐姐的叛逆期,对我没精力关注她的不满以及家里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一系列的事情全赶在一起,成年人变得越来越忙碌,也许也是一种逃避吧。毕竟谁也不愿意面对每天鸡飞狗跳的生活,心理压力大,对自己的高要求也投射到孩子身上,总以成年人的要求去安排孩子,感觉完全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一点家的温情也没有,如果连成年人都觉得痛苦的话,那孩子理所当然地变得沉重,意识到一直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法,好在孩子上了高中以后一切都开始慢慢好起来了,也许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也许是距离产生美,也许是我意识到了问题,并开始做出了改变,因为我的原生家庭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所以我也想让我的孩子以后也能拥有这种力量,能够抵挡人生路上的风雨!
孩子的成长除了父母的陪伴和指引,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觉悟,还有生活中遇到的良师益友,看到姐姐现在的状态我很欣慰,感动于她经过时间的洗礼终于经受住了苦难的历程,战胜了自己,涅槃重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很感谢去年寒假的集训,因有缘遇到一群有共同话题的不同年龄段的同伴,看着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看到各人的规划,也知道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达成心中的梦,回来后整个人的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知道找主动找方法了。虽然现在努力还是有点点晚,但是放在漫长的一生中来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觉醒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的我做好后勤工作就好,周末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把家里收拾整洁一些(周末人多往往会很乱),被子洗一洗晒一晒,陪孩子聊聊天,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选择权。希望能种下一颗温情的种子,无论走到哪里,想起家,能嘴角上扬,能抚平忧伤与疲惫。
《笑得出来的养育》一书很值得一看,养育孩子路上遇到的各种状况以及你的情绪爆发在里面都很正常,而且还教你解决方法,案例生动有趣,看完后你也许会做出一些改变,我就不想剧透了,随便一段文字就让你有对号入座的感觉。摘抄其中两小段:小标题:生气不是你的错
当孩子叫第一声“妈妈”时,我们心里充满感动和温暖,当孩子一天叫你100遍妈妈时,我们的心里只剩下烦躁。
小标题:孩子可以折射出最丑陋的自己
我们都有吼过孩子的经历,但是想想,我们真的是对孩子生气吗?表面是,但其实从来都不是。孩子在玩沙子,你在一旁刷微信,看朋友圈,看到同龄的孩子英语阅读居然这么牛,你就去拿了一本英文书,或者开始研究学霸娃在上什么课,准备给孩子立马补上,叫了孩子好几次,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没反应,你看他浑身脏兮兮,今天刚穿的新衣服上沾的全是土,想起来洗衣液好像也快没了,如果他刚好又弄倒了一个瓶子,洒了一地水,或者和旁边的小朋友打起来了....你突然气不打一出来,看着这个“不成器”的孩子,发出怒吼。但你说孩子是不是很冤,只是玩会沙子,却因为你过山车般的内心戏莫名其妙被大吼,吓得不知所措,哇哇大哭。
我们生气,其实从来都和孩子无关,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怪兽在作怪罢了。孩子正常的作为,莫名激起了我们内心的某个怪兽,于是我们做起了编剧,剧情尤其复杂,孩子莫名其妙变成了我们情绪的垃圾桶。生活在社会关系里,我们自己也有各种社会压力,其中之一就是实时比较。希望孩子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但深究,也是为自己。因为如果孩子不成功,感觉就等于自己不成功,自己丢人。所以问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