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修行,只是知识性的学习作用不大,需要实际的训练才能逐渐改变我们的生命。
当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时候,心态的调整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不解决根本问题。
2
爱,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如果总是向外去寻找,就必定会失望。
3
对于上一辈人来说,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常常以非常不像爱的方式表达,比如责骂、体罚。
4
当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就会投射成外界的问题。
5
如果自己经常处于特别不好的状态,其实是生命在提醒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深刻改变的时候了。
这时,具体问题的处理,向左走或是向右走,其实都不是答案。因为,问题的根源在我们的心里。
6
当我们的心被堵住的时候,是感受不到爱的。但我们却总是抱怨别人不给我们爱。
7
当我们的心里乌云密布的时候,阳光再怎么灿烂也透不过来。
8
在家庭中,男人的爱,深深地体现为责任。如果一个男人没有责任心,却奢谈爱的话,即使不能说是轻浮的谎言,也差不太远。
9
当然,有的男人,除了有责任心,还懂情调,浪漫,玫瑰与华尔兹.....
只是,这样的人是否真的适合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实在不好说。
10
所有的矛盾和情绪,在发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过去了。唯一还剩下的,是对那些记忆的执著。
人们宁愿活在对记忆的执著里,也不愿鲜活地活在当下,活出甜美芬芳的此时此刻。
11
记忆是什么?只是梦幻泡影而已。
12
如果道理上明白,内心却揪着不放,说明这些道理仅仅是道理,尚未变成真正的智慧。
这种情况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点:我们的心,缺乏训练。
13
我们常常有一个异常强大的头脑,和一颗非常脆弱的心。
14
通过观心训练,可以让我们头脑慢慢地静下来,同时让我们心的力量在宁静的观照训练中渐渐变得自主、强大。
15
对于心的训练,方法都是很简单的,重要的是坚持去做,坚持不断地去做。
16
聆听声音在你的听觉里来来去去,生生灭灭,起起伏伏。不判断,不思考,只是专注地聆听。
这是训练觉知、觉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17
训练方法虽然简单,但如果没有下定决心改变自己,那么就难以坚持。
18
聆听时不要跟随头脑里的念头。
如果念头太多,无法专注地聆听,就一边念诵一边聆听。
19
是否修行,以及如何修行,不是要听我的,而是听从您自己心的选择。
我,只是偶然飘过您天空的一片浮云......
20
唤醒爱的小功课——
列出对方的10个优点,同时列出自己的10个缺点。
要养成这样的习惯——相互看到对方的优点,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
21
零极限里面的四句箴言——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
首先要学会对自己念诵,对自己的心真诚地念诵。
不要抱有任何期待、目的,只是与自己的心好好地沟通。
22
很多人连自己都不爱,却妄想别人来爱自己。
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等于在宣示,自己不值得人爱。
23
爱的秘密在于相应,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爱,只会与爱相应。
首先要唤醒自己心里的爱,真诚地爱自己。
当心中有爱的时候,身边的爱,就会被你吸引而来。
24
所有的灵魂,都值得爱,没有例外。
因为,在最深的深处,灵魂,就是爱本身。
25
当我们的潜意识里积累了太多负面的信息时,就会形成阻碍。
只有清除这些障碍,心底的爱才会舒畅地流淌出来。
否则的话,无论你天涯海角地去寻找爱,也是无法找到的。
26
不要关注障碍,而要关注爱本身,你的关注就是能量。
27
我们本身都有非常优秀的地方,但因为缺乏爱的肯定,于是就否定了自己。
所以,爱自己的第一个需要改变的关键就是,认可自己。
看到自己的优秀之处,比如,善良,正直,聪慧,有爱心,努力,精进,奉献.....
由于缺少肯定的回应,所以我们总是没有底气。
但事实就是事实,不需要谁的承认。要放下从外界获得认可的有求之心。
28
每个人的优秀之处,其实身边的很多人都看得到,但很多人不会说出来,特别是亲人,一般更不会说出来。
家人一般都是盯着我们的缺点的。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如此,父母,爱人,孩子,缺点远比优点在我们的心里更为突出。
人们没有形成主动自觉地关注家人优点的习惯。
在我们感觉受伤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父母,爱人,孩子,也一样很受伤。
所以,一个家庭中必须有一个人先觉醒,那个人,就是我们自己。
通过改变自己逐渐影响家人,然后逐渐改变家人之间互动的方式,从指责、抱怨变成鼓励、赞美与感恩。
29
缺少爱的智慧,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无明——缺少智慧的光明。
如果大家都无明,就只好一起泡在苦海里。
所谓“轮回”,是一种模式,即在烦恼和痛苦中兜兜转转但怎么也转不出去的模式。
30
不想脱离苦海的人,只会越来越痛苦。
完全沉睡的人,反而不那么痛苦。
总是感到痛苦,想醒来却醒不来的人最痛苦。
真正地醒来之后就不痛苦了。
但没有觉醒过程的苦,就没有觉醒。
31
先唤醒自己吧。不然就算换一个伴侣也不解决根本问题。
换了一个深深沉睡的人,可能更痛苦。
32
想要别人无条件地理解、包容、关爱自己,那就自己先做到无条件地理解、包容、关爱自己,然后再说别的。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你要学会无条件理解、包容、关爱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你希望得到的,也正是他们希望得到的。
33
当你无条件地理解、包容、关爱他人时,别人也会开始理解、包容、关爱你。
(我的内心戏是:你必须先爱我了,我才能去爱你。你不爱我,不关心我,凭什么要我去爱你去关心你?)
你的内心戏,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戏。
如果都在这个戏中深深地沉迷,那就只能共同泡在苦海里。
34
菩萨关爱众生没有条件。所以菩萨在解脱的彼岸。
每个人的本心,都是菩萨。
但是,我们已经遗忘得很久很久了。
我们所遭遇的所有的苦,都是沉迷的代价。
35
没有人是天生的菩萨,所有的菩萨都是人的生命的升华。
菩萨这个词的含义是,觉醒的有情。
众生有情,沉沦在无明的苦海里;觉醒的有情,安住于爱与智慧的彼岸。
而很多自认为在修行的人,皆在半梦半醒之间摇摆着。
何去何从,一切皆由自己决定。
36
很多人看似一直在做着好梦,但好梦不会一直延续。
噩梦到来的时候,再看其表现如何吧。
一生好梦的人的确也有,您也可以尝试那样去生活,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37
即使选择一个人过,如果心没有根本性的转变,问题也依然在。
心里的坎,逃避是解决不了的。
38
自己能不能真正醒来还不确定呢,何谈其他。
但假如你真的醒来了,你会看着自己的家人在梦中大呼小叫地却不去叫醒他吗?
所以重点依然是,自己到底能不能醒来。
39
不管什么事,过去了就不要再放在心上。
做事的时候专注地做,做完就放下。
40
我们想要理解一个人看法,就要理解他的视角。
他的视角究竟是怎样的,需要我们用心地去观察。
41
通常,我们习惯于自己的固化的视角和观点。
当某种观点跟自己的想法一致的时候,就觉得是对的,否则就不对。
但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别人的视角,通过理解别人的视角从而理解别人的观点。
42
对于视角法则,首先需要明白,各种不同的视角之间是平等的。
视角决定视界,一个人看到的视界,相对于他的视角,必定是正确的。
而让一个人转变视角,是很困难的事,除非他经常主动反省。
没有主动反省的习惯,怎么会听得进不同视角的观点呢?
我们不能强求别人理解我们的视角,也不能期待大家的视角都统一。
世界上如果所有人都是同一个视角,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会非常地无聊。
正是因为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尽相同,这个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43
当我们与别人发生观点冲突的时候,这其实是我们获得成长的机会。
如果周围的人视角总是与我们相同,我们的成长就会很慢很慢。
我们不需要去苟同对方的观点,而是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对方的视角和观点。
本质上而言,观点之间没有对错,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44
对于过于理性的人,尽量不要跟他讨论是非对错的话题。
我们要学会把握对方的性格特点,从而采取适当的沟通策略。
我们应学会判断自己说出口的话会收到对方怎样的回应,应有所预计。
45
所有的沟通交流,对于修行者而言,都是调心、炼心的机会。
我们很多时候都可以把对方当成自己调心的老师,这是修行者的心法妙诀。
一定要明白,要修行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修行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的决定,与他人无关。
46
把对方当成磨炼自己促进自己成长的菩萨。
当自己真的醒来了之后,就会感恩他,也会悲悯他。
不想觉醒,就只能泡在苦海里。
(我内心还是一个没长大的想要别人无条件接纳我认同我理解我关爱我的小女孩/小男孩)
这是生命成长和觉醒必须打破的幻想。
如果不打破这个幻想,我们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一次又一次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
这也是处在“成长的烦恼”的阶段必然会经历的。
幻想不能完全打破也没关系,可以暂时留一点,但不要太当真。
47
修行,需要改变生命的程序。
知识,需要变成程序和智慧才有意义。
48
我们要感恩所有带给我们磨炼的人,是从心里深深地感恩他们。
特别是我们的亲人,在彼此的争吵和冲突中,每个人都不会幸福。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敏感的,亲人的痛苦有时也会深深地隐藏起来。
我们要学会发现亲人的优点,感恩亲人对于自己的包容、忍耐和一直以来的关爱与陪伴。
49
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放大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其实,它们只是生活大海里的一朵浪花。
而生活,是大海。
不要只见浪花,不见大海。
50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更幸福,而这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创造。
一个有智慧的人,完全可以自主地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有智慧的人,会把自己的另一半当成孩子,爱TA宠TA。
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鼓励、赞扬,然后他就干劲十足。
如果我们内心一直希望在对方身上寻找父爱或者母爱,那么这种期望有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对方生命的觉醒。
但往往实际情况是,更需要觉醒的,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
51
智慧,首先是清醒的认识彼此,然后采取善巧的策略进行相应的引导。
学会把对方当成孩子,多宠宠TA,TA会越来越好的。
对孩子,千万不能较真,因为,他会比你更较真。
与孩子相处,要有成熟的心理,而且要合理地把握度。火候,是最考验功夫的。
觉醒的人,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52
如果没有痛苦,很多人就不愿意醒来。
能少吃苦,还能觉醒,这样的人太少了。
所有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没有白走的弯路。
一个人所有的经历,在成长了之后都会变成财富。
53
拥抱痛苦,意思是说,我们不要与痛苦对抗,对抗只会产生更大的痛苦。
敞开自己的心,接纳痛苦。看破、放下自己的执著,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
这个过程,名之曰拥抱。
54
修行,是为了打开自己内心的爱与智慧的宝藏。
55
修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生之所寄,死之所归。
不过,生死也只是风景......
55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喜欢一种文化,就按这种文化去生活。慢慢地,自己与文化也就没有了距离。
56
不要设想一种完美理想生活的模板。
生命是鲜活的,生活是鲜活的,永远不是模板,也不需要模板。
57
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同样是鲜活的。
鲜活的,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意味着每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去“诚于内而形于外”。
外在的一切,是自己内在的投影。
58
当下的生活,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各种选择叠加出来的一个结果。
我们对生活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当初选择的不满。
但是我们常常只抱怨结果,而忘记了这一切皆源于自己的选择。
59
苦海,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大家都在里面。
抱怨本身也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也必然带来它相应的结果。这会形成恶性循环。
种下的都是抱怨,收获的怎么可能是幸福呢?
60
已经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多反省自己,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多体会对方的不容易。
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会微笑着说话,学会保持微笑,这是很重要的。
61
要学会给家人选购适合的礼物,比如适合对方阅读的好书。
以好书作为礼物,既可以消解对方内心的一些压抑的情绪,也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您对TA的情意。
62
读书明理和实修训练,同等重要。
63
心不静,就观照着心的不静,慢慢地,就静了。
还可以在运动中感受内心的静,这也是一种聆听。
聆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比如,一边跟别人聊天,一边聆听自己内心的宁静。
需要多加训练,培养聆听的习惯。
64
心,是最难降伏的,被称为“心猿意马”,但它却自号为“齐天大圣”。
只有经历各种磨炼,带上紧箍,向着目标坚定地前进,最终才能扫除一身的妖气,成为斗战胜佛
斗战胜,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一部西游,就是生命觉醒的传记。
65
紧箍咒代表戒律,代表自律,远离各种污染。
他律,如果仅仅是他律而没有变成自律,就没有意义。
刚开始是他律,慢慢就变成了自律。
当自律融入真心的智慧,最后就消失了。
虽然隐而不显,但却“随心随欲而不逾矩”。
66
西游里面,所有的角色,都是“心”的不同面,没有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着某些角色的特点。
67
TA的心中同样有一尊如来,等着您用爱和智慧去唤醒TA。
68
只要坚定信念,精进修行,醒来,并不遥远。
这需要我们发大心大愿,小心小愿力量不够。
为自己和众生觉醒而修行,就是大心大愿。
69
觉得觉醒太难,难道还想再回去睡个回笼觉吗?
不觉醒,苦海无边。
觉醒之后,一切皆是清风明月。
以“明空如月”为笔名,也是为了提醒和激励自己,提醒自己始终不要忘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70
佛,即是觉;佛法,即是觉醒的方法。不要将佛法概念化。
生命本身是鲜活的,方法也是鲜活的。
佛,即是爱和智慧的觉醒。
佛性,即是生命本有的大善大美的爱和智慧的本性。
生命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觉醒,没有其他的路。
其他的路,都在苦海之中。
愿所有的生命究竟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