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书分享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说过:“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在读《认知觉醒》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很多时候都感觉作者描写的就是我,瞬间产生了共鸣。我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我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不知道在座的诸位老师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如果有的话,建议你读一读《认知觉醒》这本书。
这本书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最后一章的内容,作者说早冥读写跑,是人生五件套,也是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这五个字分别代表了五个日常行为习惯:早起、冥想、阅读、写作和跑步。 我今天主要从早起、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早起
先来说说早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算是起的比较早的。但作者所说的早起是每天4点起床,把全天分成三段。
4点~12点:第一个8小时用于完成过去的工作(或者说用于完成我们一天正常的工作);
12点~20点:第二个8小时用来铺垫未来的工作(也可以视其为多出来的一个工作日);
20点~次日4点:第三个8小时用于休息(还是8小时没变)。
这一点和我的早起之路不谋而合。我以前也是像大多数人一样,爱熬夜,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饭再备课,睡觉基本都在12点以后了。一次聊天时,同事姐姐说她每天都是早早的哄两个孩子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起床备课。早睡早起身体好。受此启发,我开始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作息。刚开始每天晚上10点陪孩子睡觉。第二天早上5:30起床备课。慢慢地调整为5:00起床。经历了几个月的适应,现在基本已经养成了习惯。而且早起的工作效率真的很高。我可以快速地理清思路,完成备课。当然,中午必须午休一次,否则下午就没精神。如果哪一天我没有起来,就会觉得时间被浪费了。因为早起,让我拥有了自己的自由时间。而且还不会影响晚上陪伴孩子的亲子时光。
二、阅读
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的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
于漪老师说过: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就注定了我们要终身学习。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呢。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直到我们学校成立了读书会,我们开始了每个月共读一本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读书,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每天一起读书交流,进行思想上的碰撞,读完一本书会让我很有成就感。
其实,阅读也是一个技术活。
要学会选书。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很重要。
阅读是为了改变。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学习高阶读书法。
第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录下来。
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三、写作
这里不得不提到我开始读书以后的另一个习惯,也就是写作。起源于去年我们学校的读书会改名为读写社。不光读,还要写。刚开始每天读书打卡,只会摘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但是慢慢地坚持下来,我好像有一点点顿悟了,可以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去年11月芮丽老师推荐我们使用简书app书写心得,进行打卡。去年11月2日我写了第一篇心得,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有了117篇文章,总共5.3万字。虽然不是每天都写,但是也在断断续续地坚持。书写的内容有读书打卡,也有教学反思,或是生活感悟。自我感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所以也分享给大家。
我下一步的目标,借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要把运动提上日程。
以上就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以及我的感悟。希望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这本书,让这本书照亮你的心智世界,成为你前行路上的灯塔,让我们共同觉醒,一起前行!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