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集中营生活中快乐的匮乏为囚徒们提供了一种消极的幸福-即叔本华所谓“免于痛苦的自由”——而且即便这样的幸福也是相对的,真正的积极快乐,哪怕是极细小的,也非常少。
在作者过上正常生活很久以后,朋友在杂志上看到集中营囚徒恐惧呆滞的表情很可怕,但是作者经历过,因为那时候其实感觉是很幸运的,因为生病了可以在病号房里打盹,真的是救命!所以不觉得那张照片有多可怕,照片上的人也不见得像朋友想象的那么倒霉。
遵守集中营里自我保全的一条最要紧的法则,即不要太显眼,因为每时每刻都试图避开党卫军的视线。在强制性集体生活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这就让人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逃离人群的冲动,哪怕只是一小会,犯人渴望能一个人呆着,他需要隐私和独处。作者的独处地方就是通往水管的井。犯人们觉得自己的生死取决于看守的情绪,这使得他们更不像人。
️感悟反思:
读到今天的内容,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你认为的,只是你认为,真是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很多人说话就喜欢用“我认为”,但凡说话经常话里蹦出来的“我”开头的,都是主观的想法,你自己的想法,别人不一定这么想,事实也并不一定如此,所以,真的没必要去一副帮别人解决问题的架势去掺和别人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要做的,少管别人的事,多管好自己的事,这也是我平时做的薄弱的地方,需要多注意。
另外,我看到书中描述“不要太显眼”法则,这个跟我自己的内心心理活动很像,我现在自己也是这样,我喜欢在人群的中间位置,让我觉得四面包裹有安全感,我不想当第一个,也不想当最后一个。这周复利人生教练夏老师给我疗愈了这部分,让我看到了一些深层次的原生家庭的原因,并且做了疗愈。其实我的记忆中大部分还是精神上的一些折磨,但是夏老师也说了很多东西藏在潜意识里,你的记忆里因为太痛苦选择遗忘了,身体给你记住了。让我想起之前在一个师兄那里做高科技细胞记忆测试,测试身体里一些细胞的构成推断哪个阶段的细胞不一样,压力值很大,我测出来最严重的是1岁和6岁,偏偏那时候一点记忆没有了。我今天看到书中这些内容,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又说不上来,但是我的心理活动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上班也是毫无隐私,在众目睽睽之下联系客户,幸好自己的位置在角落,不被注意到,但是我仍然也喜欢上班时间出去透透气,去楼道里自己坐坐。所以很多时候发现,虽然集中营的生活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可以从书中发现很多心理问题都可以套到自己现在身上,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场景换了,心如果不转念,就其实一直还是被无形中困着,这个心理功课不解决,无论外面的环境如何改变,身边的人如何改变,反正还是让你解决一样的事,所以,境只能随心转。内在变了,外在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