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情况你是否会觉得很熟悉:
在地铁和公交上,人们拿着手机,盯着屏幕;在排队的队伍中,人们刷着手机;在吃饭的时候,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滑动......
我们似乎已经默认,让一块发光的屏幕填满所有缝隙时间是生活的常态。
一份来自于2022年的研究表明:我们每天平均4小时都在使用手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平均为2小时27分。
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是否值得我们把一天清醒状态中的四分之一时间都花在它身上?
手机正在把我们引向更美好的生活,还是在慢慢毁掉我们的一切?
曾经深陷“刷机”泥潭的我,如今已能将日均使用时长稳定控制在2小时左右。
本文将深入拆解手机“绑架”我们的四大核心机制,并提供一套经过实践检验、可操作的“脱困”策略。
一、我们的手机使用时间为什么越来越长
1.使用便利--产生依赖
不可否认,手机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点餐,让外卖送上门。
我们不用在路边一直等出租车,通过滴滴、高德打车等软件,几分钟内就叫到一辆车。
手机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依赖。
手机已成为我们形影不离的“体外器官”。离开手机,彷佛寸步难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12-18岁青少年中,有42%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其中16%已达到严重成瘾水平。
这不仅关乎青少年,成年人中的“手机依赖症”同样不容乐观。
2.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我们是如何被算计的
作为用户,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时间。
对于应用软件来说,最看重的是什么,是用户使用时间,这直接关系到它的价值高低。
越来越多的手机应用被设计成,吸引你的注意力,延长你的使用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研究发现,主流社交媒体和游戏应用平均采用了7-9种心理学技巧来延长用户使用时间。
比如,微信朋友圈的红点,它通过模拟生活中的“未读邮件”、“新消息”等常见视觉符号,降低理解成本。
长期使用后,人们会养成“看到红点必点”的惯性动作,这种设计就应用了行为心理学中的“路径依赖”特性。
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时间,就这样被“窃取”了。
这只是众多设计陷阱中的冰山一角。
3.即时享乐,我们的大脑喜欢廉价的多巴胺
美国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在1970年提出“三脑模型”,将我们的大脑可以分为理性脑、情绪脑和本能脑。
理性脑负责分析、做决策,制定长远计划,它比较高级,但形成时间比较短,所以力量比较小。
而情绪脑主要功能是情感、深层记忆和习惯形成、上瘾等等,它倾向于即时享乐,它形成时间比较久远,力量也比较强大。
理性脑消耗能量巨大,因而,在默认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是由力量较大的情绪脑来控制。
它把延迟满足当作一种威胁,驱使我们将有限的精力花在能获得即时回报的活动上。
神经学研究证实:现代人每天滑动手机屏幕超过2600次,每次滑动都在触发多巴胺分泌。而刷15秒短视频获得的多巴胺 = 读完1本纸质书的37%。
海量精心设计的碎片化内容(短视频,图文、微剧)应运而生,通过手机这个载体,让我们的多巴胺变得廉价而且易于获得。
即使我们的理性脑知道,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但在情绪脑的控制下,我们还会本能的去刷手机,从廉价的多巴胺中获得即时满足。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
4.高压竞争,让我们永远在线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永远在线、随时干扰。
当今,社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下班后也要及时回复消息,成为了一种常态。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不曾彻底关闭手机了?
即使我们准备入睡,也要把手机放在床头,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这个“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线”的时代,创造了一种虚假却持久的危机感。
大脑被迫长时间处于警戒状态,产生持续的焦虑感,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
这种无休止的“在线待命”状态,正成为现代人普遍焦虑和倦怠的重要推手。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手机当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呢?
二、如何处理与手机的关系
1.功能剥离:与手机“解绑”,降低依赖
手机的功能太过于强大,以至于让我们产生严重的依赖感,我们常无意识地拿起手机。
我们并不需要抛弃手机,但要与手机进行解绑。
可以尝试着把一些功能从手机中剥离出来。
比如,当你想锻炼时,可以用智能手环,而不是使用手机中的应用。
当你早上起床需要闹钟时,就放一个真正的闹钟在床头,而不是利用手机设定起床时间。
当我们想看视频时,就用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
通过将集中于手机上的功能,分散到不同的设备上,我们就不会对手机产生那么强的依赖。
2.目的导向:使用前的“灵魂三问”
以下情形你会不会感到很熟悉:正准备集中注意力开始工作或学习,本来只是想在手机回复一条消息,然后就莫名其妙的点开了一条推送,紧接着手指就不停的滑动,当反应过来的时候,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浪费时间的罪恶感袭来,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很多APP会基于我们过往偏好的大数据,向我们推送类似的文章、短视频、小游戏,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怎么下滑都不会见底的列表,从而抓取我们的注意力,占用我们的时间。
当我们能识别出这些小伎俩时,就更容易从中抽离出来。
你在手机上摄入的大量信息,和你当下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你下一次准备拿起手机前,试着向自己发出灵魂三问:为什么要打开手机?准备看多长时间?除了看手机,有没有其它选择?
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使用手机,会让我们的手机使用时长大大减少。
3.多巴胺管理:戒断廉价快感,拥抱长期价值
斯坦福的神经科学家Andrew Huberman在他的播客中,做了好几期节目,来分享多巴胺和动力、专注力之间关系。
当我们刷手机,看到感兴趣的文章、图片或者有趣的视频,体内会迅速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并达到一个峰值,但在这之后,多巴胺就会迅速下降,并降低至基线水平以下。
当一个人长年累月的接受一些非常强烈的刺激,如连续花很长时间去刷手机,玩游戏,那么他体内的多巴胺就会不断地经历急剧的上升和下降,长期下来,他的多巴胺基线水平会下降,最终导致做很多事情都失去动力,无法专注。
越容易获得的多巴胺,就是越廉价的。
当一个人在情绪脑的驱使下,本能的从手机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多巴胺刺激后,就很难去为了长期目标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因此,有意识地减少“刷机”带来的高强度、即时性刺激,转而投入那些需要耐心但回报长远的活动,如学习、深度工作和技能培养,就是在训练理性脑掌舵,重建健康的多巴胺系统。
4.生活留白:创造无手机的“心灵绿洲”
永远在线,让我们的交感神经长期处于活跃的状态,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免疫力下降和精神健康等问题。
我们都知道,在摄影,绘画中,留白都是一种重要构图技巧,可以使画面更加的平衡,从而突出相应的主题。
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留白。神经学研究显示,大脑在放空状态时,能减少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降低应激水平,有助于清除大脑中的冗余信息,提高注意力的恢复速度。
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开始倡导“数字排毒”的理念,呼吁定期断开连接,回归真实生活与关系。
也许我们现在还很难做到,真正的拿出一天来,不用手机。
但我们至少可以每个周末拿出一段时间,摆脱手机的干扰,心无旁骛的和家人或朋友好好相处。
当然,在与手机打交道的过程中,除了改变认知,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使用技巧。
三、日常防沉迷:立竿见影的四个微行动
1.间隔时间查阅手机
很多的事情都需要大块时间来处理。
当我们好不容易沉下心来进入状态时,很容易被手机中的微信消息、邮件所干扰。
等我们回复好消息和邮件时,需要费好大的力气重新把思绪拉回来,结果时间被分隔成若干碎片,工作或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我们可以每45分钟或1小时集中处理一次手机信息,其余时间维持静音,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
很多时候,手机上的信息并没有那么着急。
我们也并不会因为没有及时查阅手机,而错过整个世界。
2.物理隔断
我们拿起手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行为。
比如在睡前,会随手拿起床头的手机,刷会剧,看看朋友圈。
所以,物理隔断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措施。
研究表明,只要手机在场,即使不直接使用,也会分散注意力,导致“脑力流失”。
在睡前,我们可以把手机放在客厅而不是卧室。
在工作或者学习时,把手机放在抽屉里,而不是桌面上。
总之,尽量让手机不要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
3.限制使用时长
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娱乐和休息。
完全不用手机也不太现实。
但我们可以在自己还比较理性的时候,提前将自己的应用设置好限制使用时长。
即使自己进入了停不下来的状态,当限制时间一到,也能让我们的理性大脑短暂的取得控制权,有利于将我们从手机应用的圈套和陷阱中脱离出来。
4.路径变长
在等车、排队等无聊的时间,在我们还没察觉到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玩起来。
这是一种由基底神经节控制的无意识行为。
但我们也可以想办法进行干预。
比如,将自己经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放到一个角落里,当我们要去点开时,需要的路径变得很长。
当我们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查找应用的时候,只要我们的理性大脑反应过来,就可以及时的进行干预,从而减少无意识的使用手机行为。
四、结语
手机本应是强大的工具,而非主宰生活的“体外器官”。
通过主动剥离依赖、识破设计陷阱、管理多巴胺刺激、刻意创造留白,并辅以间隔查阅、物理隔离、时间限制、增加使用摩擦等实操技巧,我们完全有能力夺回被碎片信息蚕食的注意力与时间。
每一次有意识地放下手机,都是对自身专注力与生活掌控权的一次有力宣告。
从今天开始一个小改变,重拾那份不被通知打断的深度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