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1]始于虚廓[2],虚廓生宇宙[3],宇宙生气。气有涯垠[4],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5]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6]精为阴阳,阴阳之专[7]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
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8]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
(《淮南子·天文训》)
【注释】
[1]道:在此指宇宙生成之理。
[2]虚廓:空虚寥廓,指“道”的无形无象和宇宙发生前的原始状态。
[3]宇宙:《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指漫无边际的空间和时间。
[4]涯垠:涯,边际,极限。垠,尽头。
[5]专:专一。
[6]袭:和合。
[7]专:单独掌握或占有。
[8]淫:浸淫。《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积以止淫水。”
【解读】
《天文训》所述,是古人对宇宙形成的哲学推论。
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之道客观存在。虚廓渺无边际,由此而产生宇宙以及宇宙之气。宇宙之气有其范畴,其气分阴阳,轻清者合而为天,在先;重浊者凝而为地,在后。在天地生成之后,天地之气又分为阴阳,别为四时,同时产生万物。
《列子·天瑞》“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与《淮南子·天文训》文字相近,而《天文训》说得更为明白。
《天文训》的宇宙论,是古人通过目视观测天文,并进行哲学推理而获得的结果。虽然,在今天看来,其中如“水气之精为月”的说法未能合乎实际,但其总的观点颇为合理,甚至与现代理论宇宙学不无共通之处。
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天元纪大论》一篇。其中,应用了上古《太始天元册》所载“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等文字。其所谓“太虚寥廓”,即《淮南子·天文训》所说的“虚廓”。宋代理学家张载由此而悟知,太虚即太极,他借用“太极”一词来说明“气”的问题。
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实与《列子》及《淮南子·天文训》所说“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同出一源。
又《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天地动静,五行迁复……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 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这些论述,说明古代中医学受当时宇宙论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参阅】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