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论语·先进》
子路问:“听到了要立刻行动吗?”孔子说:“还有父兄在呢,怎么能不商量一下就立刻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要立刻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要立刻行动。”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立刻行动吗,您的回答是‘有父兄在,不可以立刻行动’;冉有问听到了就要立刻行动吗,您说‘听到了就要立刻行动’。我对此非常不理解,今天大胆地来请教一下您。”孔子说:“冉有容易退缩逃避,所以我鼓励他要下决定做。子路做事太冲动,所以让他做事慢一点,要多商量。”
从这篇文章里我感受到孔子教育的用心,是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来定制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生产,我想起中国教育的哲学十六字方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这里孔子所表达的应该是“因材施教”。学生教不好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这个老师、父亲、老板是否是因材施教了?是不是诲人不倦了?
我想一想,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我又是怎么回答的?是根据我自己的想法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呢,还是根据对方的情况来制定一套适合他的行动方针?所以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是同一类人可以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同样都是做事犹豫不决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就应该让他立刻行动,而同样都是做事过于冲动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就要让他凡事多商量,不能冲动行事。
关于自己还得自我教育,我自己一开始太过冲动我就让自己慢点行动,多商量,我要是太过犹豫,我就让自己快点行动,多决策。所以说命运、性格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就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自我教育。我觉得这个就像中医一样,首先医生自己给自己看病,要想给病人看病,首先得了解对方,当然也得了解自己。不然怎么医治?也像一个匠人,要想有一个好的作品,先得要了解好马上要雕刻的材质,再来决定做什么比较合适。所以因材施教的第一步就是对老师本身要有一个高要求,就是要识材,识才。就是知道什么样的课材适合什么样的人才,要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这是走上教师、父母、管理者岗位等人生的第一步,敢问自己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