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会试呢? 会试是如何进行的呢?
新科举人和历科举人都有资格参加乡试次年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会试。 会试即是会集至京城考试的意思。 由皇帝任命的主考官负责命题、 阅卷与录取。 明清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 因此又称为“礼部试” 、 “礼闱” 。 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 包括新科举人和历年的举人。 会试的录取者称贡士, 第一名称贡元、 会元。 由于殿试没有淘汰, 因此贡士也被称为进士。
明代会试时间为二月初九第一场, 十二日为第二场, 十五日为第三场, 每场考试时间都是两天。 清乾隆九年(1744 年) , 乾隆帝认为二月的“天气尚未和暖” , 将会试日期改为三月, 以后改在丑、 辰、 未、 戌年的三月初九、 十二、 十五开始考试。 因会试在春天举行, 又称为“春闱” 、 “春试” 等。
会试主考官称为总裁, 也分为正副。 清初没有规定会试总裁的名额, 由皇帝临时钦派。 顺治三年(1646) 首次会试, 范文程等四人为正副总裁。 四年加科会试, 总裁增至六名, 六年(1649) 己丑科会试增至七人。 此后, 会试总裁钦派二至五名, 嘉庆以前多为一正两副。 嘉庆四年(1799) 己未会试后, 总裁多为一正三副。 道光九年(1829) 己丑科会试, 总裁人数增至五名, 其后又恢复为四名,即一正三副的旧制。
清初对会试总裁的科举出身并无定例, 如顺治三年的四名总裁中, 只冯铨一人为进士出身。 至乾隆年间, 清廷明确规定会试总裁必须从进士出身之的官员中钦点。 会试总裁在初六日听宣, 然后直接前往参加礼部宴会后, 立即进入贡院。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 清代会试的录取是从分区录取, 到分省录取。 清初会试录取名额比较多, 顺治间多至400 名。 康熙年间则有所减少, 多则 300 名, 少则100 余名。 嘉庆、 道光年间以来, 录取贡士都在 300 名以下。 咸丰年间录取贡士进一步减少至每科 200 名左右。 同治年间录取贡士又增加至 300 余名。 光绪年间录取贡士多在 300 名以上。 据统计, 有清一代钦定的会试录取名额为 26532 名。会试的录取者称为贡士, 会试的第一名称“贡元” 、 “会元” 。 贡士有资格参加殿试。
与顺天乡试一样, 会试确定录取名单前, 需要进呈前十名试卷, 由皇帝确定前十名的名次。 会试填榜程序基本与乡试相同, 但填榜前礼部会通知兵部, 由兵部派副都统带兵过来维持贡院内外的纪律, 以保证录取名单不会提前泄露。
填榜后, 在榜单上的年月及接缝处, 铃盖礼部堂印。 会试录取、 放榜的程序基本与乡试相同。 按照顺治二年的规定, 会试后半个月之内, 也就是在三月初一之前应当放榜。 随着考生人数的增加, 放榜日期两次延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延迟至三月初五日, 五十年(1711) 延迟至三月十五日之前。 乾隆十年(1745) ,会试改在三月之后, 放榜日期也定于四月十五日之前。 会试榜单在礼部衙门前张挂, 三天后由礼部收缴存档。
自顺治三年(1646) 至康熙五十年(1711) 的 66 年中, 凡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都有资格参加殿试。 但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会试榜发后, 新中式贡士、 顺天解元查为仁因传递舞弊被暴露而逃逸。 康熙帝觉得既然解元都舞弊, 那么贡士中存在“假冒伪劣” 者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殿试是没有淘汰而只有排名的考试, 这样就有可能让会试舞弊者堂而皇之地成为进士。 正是有见于此, 康熙帝决定在会试后增加一个环节——覆试。 当年公布会试录取名单之后, 他下令二十四日在西苑举行覆试。 康熙帝亲自命题, 要求考生写三篇八股文。 覆试时, 他问了会元卜俊明几个问题, 卜会元的回答让他非常满意。 第二天, 清廷组织有关官员阅卷, 四月一日公布了录取结果, 有四名贡士被淘汰, 他们无资格参加殿试。 此后, 会试后举行覆试成为定制。 至乾隆年间, 简化了覆试内容, 仅要求考生写一篇八股文和一首诗。 阅卷过程中, 主要审查每个考生覆试答题的行文风格、 笔迹与会试的差异程度。 如果前后差别太大, 须严查到底, 一旦查实, 则追究会试场官的责任;如果覆试答卷错误百出, 文理不通, 则须追究主考官和负责阅卷的房考官的责任。从这一规定来看, 覆试主要作用是防止考生通过防冒名顶替及传递、 代倩、 徇私阅卷等舞弊行为考上贡士。 至清代中后期, 会试覆试基本流于形式, 很少在覆试中淘汰贡士, 几乎所有的贡士都有资格参加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