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梦想是有路径的,我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才有可能是梦想。
梦想不是空想,不是靠吸引力法则多想一想就能成真。
即使想着能靠买彩票中大奖,也得先去彩票店买彩票,才有实现的可能。
梦想是旅程的目的地。输入目的地,还要选择交通工具,最后规划好合适的路线。当做完这一切,剩下的就是出发。
确定目的地是先决条件。如果不确定目的就出发,途中犹豫纠结,不停更改方向。一圈兜兜转转下来,费了很大力气,可能还在原地,甚至离梦想更遥远了。朝着错误的方向行进,停止就是前进。我们先得看清自己的内心,确定真正想要前往的地方。
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就要看看适合哪种交通工具了。如果距离较近,可能骑个单车,甚至步行就能到达。如果较远,也许要开个车子,或者做个火车。如果更远,就得搭乘飞机。那前往我们梦想的交通工具,就是我们自身的能力。如果梦想小小,我们目前的能力就足够,那就继续努力着,等着到达的那天。如果我们的梦想有点遥远。那就得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靠步行要达到天涯海角,即使脚不累,我们的时间也撑不到到达的那天。只有双腿,又想去天边,也许只剩下做梦这一个方法了。
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是困难的,如果要提升,只能靠努力,靠付出,靠积累。曾经很喜欢微习惯,微努力。现在看来,全都是自欺欺人。很喜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小朋友不小心碰到热水,被烫得发痛,不碰热水的习惯马上就会培养起来。为什么会喜欢微习惯。是因为不想付出更大的努力,或者是觉得改变的必要性还没有足够大。安于现状,又想要过得更好,是每个诈尸性努力,又躺平说自己很佛系的人。要么彻底躺平,要么认真努力。没有中间地带,也不要给自己中间地带。不停躺下起来的过程中,浪费的每一分钟,可能是真正享受的一分钟,也可能是给自己带来收获的一分钟。但现在都变成了一边焦虑一边浪费的一分钟。
当我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足以匹配梦想,剩下的就是规划路线。
我为谁?
解决了什么问题?
提供了什么方法?
多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用利他思路去考虑。我们有什么能力,可以为别人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在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那路线也会变得更顺畅。
摘录作者提出的衍生问题。就像上课前的备课。将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到,才能让一节课更顺畅,更容易达到既定目标。
1.“我为谁”所指向的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吗?
2.“我为谁”所指向的这些人,他们的群体有多大?
3.“我为谁”所指向的这些人,辐射到的群体有多大?他们的消费力能否支撑你的梦想?
4.“你为他们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刚需还是不解决也行?
5.“你要为他们解决的问题”,除你之外还有别人可以替他们解决吗?
6.在你之前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人,过得怎么样?
7.你为他们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属于私人定制的还是可以用模板复制的?
8.你是方案的直接提供者还是从别人那里获取?
9.你从别人那里获取这个方案的成本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