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日志(记录)>
1、本周课程中我学到的内容:
1)碎片化时间是原来整块的时间被人为or外来事件分割,变得零碎的时间,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调整的。
2)高效利用时间的方式,不是见缝插针地用事情将所有时间填满。而是要科学的审视自己一天的精力值,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情,适当的事情不仅包括学习、工作、和家人朋友相处,也包括思考、独处、休息、休闲等等。
(目标是通过刻意安排,让自己对所有想做的事情都能保持够用的精力,过好自己满意的每一天)
3)结合自己读过的其他书知道:大脑可以被训练重塑。无论是“频繁的切换注意力”还是“训练长时间专注”,都会在一段时间后让大脑习惯并逐渐加强这种模式。集中注意力去做事情,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频繁切换注意力的情况,有意识的去训练自己长时间的专注。这样也可以有一些能力抵御这个信息量极度冗余的大环境带给我们的浮躁。
2、本周我的实践:
1)调整了早晨起床后到出门前的安排,将穿什么衣服这个动作放到前一天晚上来做;之前早上有空闲出几分钟时间会用来叠一下前一晚没有叠的衣服,修剪一下正巧看到的已经开始枯萎的鲜花,或者把家里摊在外面的小东西归位,本周学习之后,这些事情都一律不在早上做,如果有多几分钟时间,会用来静坐冥想,还有多读几遍当天的课文。
2)工作的时候把同类的事情放到一起批量处理,处理的时候如果有新来的同类事情,就当成新任务另做安排而不勉强自己超时去完成增量的工作。
3)除了电话、闹钟之外,微信、邮件等app的通知都设置成静音不振动,专心做事情的时候就把手机屏幕向下避免干扰。因为有时候发现有满满一屏微信消息提醒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拿起来看。。
4)完成一项工作后的间隙,起来走出办公室,简单做一些伸展+倒倒水+看看休息室外南京路上的游客们都在做什么作为恢复精力的方式。这周会刻意拉长一点点每次休息的时间,虽然休息时间比原来每次多了2、3分钟,但是下一阶段的精力能更充沛一点、续航时间也能长一点。以前似乎每次停下来休息都太过匆忙,并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
3、本周我的收获&成长 :
1)微课直播时间和自己早餐的时间有重复,原先觉得早餐是个不太要动脑子的事情,会一起做,现在宁可延后听课的时间,将听新课安排在一个自己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做,边听边记,这样效果更好。有些知识点虽然听的时候注意到了,但是因为没有记下来,之后不容易靠自己回忆起来,只有再次听到看到类似的东西才会被唤醒,有笔记的时候可以及时回顾,更好的记住。
2)原先会每周专门安排一段时间来做时间统计的复盘和下周的计划,听课后发现这也算是思考的一部分,似乎是正好做对了
3)碎片化时间并非全部都是“坏东西”,能够为己所用,促进自己做到想做的事情,就是“碎对了”的时间。我们不是机器,不能24小时开足马力,要接受自己作为生物的限制,有冲动、会懒惰、有时会向自己想抵抗的诱惑低头,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休息、需要休闲、需要一些表面“丧志”的玩物行为来调节自己,只要是自己有意识去选择做的,就该被保留。
4)大脑无法真正并行处理多个事务,所以“自己开车”这件无法当成兴趣来体验的事情,对我真的是不适合呢。
4、调整周一所列的碎片化时间利用计划(如有需要):
[情形1]
上下班公交车上,来回每天有1.5个小时。
(下班后活动或者双休日需要出门,基本上也有单程45分钟左右的公交时间)
[原用法]
爬楼听课或看电子书。
[新用法(初步)]
如果有位子坐而且相对比较安静的话,可以听课;如果站着而且处境比较艰难,就放空自己,当作休息,或者干脆去注意观察那些吸引了自己注意力的东西。
[第1周后调整]
公交车上毕竟相对还是比较嘈杂,可以听微课,但是要避免听新课,可以复听以前的课,如果每趟公交都能从以前的课中关注到一个新的点,这趟车也没有白坐呀~想想一年要坐几百回的公交,似乎是一笔以前从未发现的巨大财富!
6、其他想说的话:
一日之计在于晨,上个月开始每天写晨间日记,感觉也是每天的第一次“思考”,通过对前一天的简单复盘,无形中能在早上精力、自控力最强的时候为自己定下当天积极的目标和基调。
关于晚间思考,我新鲜出炉的教训就是:昨天晚上按照计划整理了自己的衣服(“怦然心动”、“断舍离”的实践),因为整理的过程有不少感叹,于是临时决定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虽然写东西只用了大概15-20分钟,但因为当时大脑对那个点不停的在思考,于是,久违的失眠又围绕了我,并没有因为写下来了就能安心睡觉。想来是因为这个思考并没有真的结束,它还有很多很多的后续,于是“想思考”和“该睡觉”两个念头不断打架,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晚上真的不太适合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