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儿童阅读指导课程,内容是第二模块的第四部分《什么是广谱阅读》,这篇文章是魏智渊老师写的,学习笔记和心得如下。
一、听课笔记
1.儿童在不同的阶段,其心智发展,精神生活,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阅读内容的差别,不只是难易程度的,同时还包括了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
2.儿童在青春期以前,最好的阅读营养,是故事,而不是知识。
3.在学龄前,或者说具体运算阶段以前,绘本是儿童最重要的营养。到具体运算阶段,主要是小学的低段和中段,文字故事占了优势,类似国际大奖小说,是童年最好的礼物。三四年级的海量阅读,更是用故事筑就的。故事扎根于儿童的存在深处,甚至潜意识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与精神、思维与语言。
4.等到自动化阅读完成,儿童已经是一个具有流利的阅读能力的人,准备好去探索这个世界了,知识类的阅读,就逐渐地登上了舞台。因为知识类阅读涉及到的领域非常的广阔,触角几乎伸展到了人类思想所及的所有领域,从天文地理,到自然万物,到精神心理,这种阅读因此就被称为广谱阅读。宽泛地讲,就是知识性阅读。
5.学校里很容易忘记,儿童是先生活,再认识生活,先热爱生命,再理解生命的。在应该大量补充故事的阶段,大量地让孩子读知识,是得不偿失的。
6.掌握了阅读工具的儿童,开始进入了生命中的精确期,此时有三类阅读,对儿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分别是:经典研读;传记阅读;广谱阅读。
7.广谱阅读,读什么?人文社科类作品、科普类作品以及其他领域的作品。
8.好的广谱类读物,一定是深入浅出的,知识是准确的,描述是生动的,知识地图是清晰的。书籍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可能,因为一本书,一名儿童就热爱上了某个领域,甚至成为终生的职业。
9.广谱阅读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大量掌握事实的阶段。儿童还没有办法理解原理,因为掌握的事实的数量和品质还不足以支撑起深度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儿童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的数量,就不再成为广谱阅读的关键。
10.关键是掌握知识的一整套思维方法。再具体一点,就是研究、实验与审辨。我们把实验也归于研究的话,那么核心就是研究性学习与审辨式思维。这是从知识向能力的转移。
11.不要把广谱阅读当成是全科阅读。全科阅读是一个很不严谨甚至可以说很外行的概念。一定要明白,阅读并非万能,阅读只是诸多学习方式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阅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
二、学习心得
从这篇文章中收获如下三点:
1.儿童在小学阶段时最好的阅读营养,是故事,而不是知识,需要大量的补充故事。知道这些,我更加理解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喜欢听故事了,这是年龄特征决定的。幸好我没有成为他成长的阻碍。
2.小学高段开始,逐渐增加广谱阅读的份量,为孩子选择深入浅出的书籍,适合孩子兴趣和阅读水平的书籍。
3.阅读并非万能,阅读只是诸多学习方式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不要迷信阅读,阅读只是一种方法,是工具,知道这种方法,努力用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