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真想让我爱的人读读这本书》

1、如果你想这段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那就直接去弄清楚,不要在心里反复折磨、猜测、自说自话。如果你不确定别人是否能接受你,那就做真实的自己,大胆分享。

想起之前去上课的时候,也跟老师聊到说曾经中学时候因为自己一腔真诚洋洋洒洒跟当时好友写了好多字,但对方只回复了哦一个字让自己很受伤。老师说,其实你不要纠结,就去问问她当时为啥这样回复。

很多关系的困顿,是因为不敢问,所以才把自己反复猜测折磨的感受当成事实与真相。

那一瞬间的顿悟,明白在某个合适的时机去跟当事人表达,去弄清楚,这样的答案不管是否伤人,可那才是真实的。


2、改变信念系统,如果你把对本人的消极想象换成积极的,这会通过你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最终改变你的人生。

很早之前读过一句话,而且始终让自己印象深刻,类似这样的形容:你25岁之后的脸庞上说后天形成的,那些洋溢的幸福的饱满的红通通的脸或者满是岁月无情的痕迹,显得单薄或消极的脸皆是。

听多所谓原生家庭的锅,所以实在不喜欢听到任何事情都往这个模子里面套。总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角色,本质上是自己的力量还不够。不过现在都说自己能把自己再重新养一遍了,那做为成年人,好好养好自己,比如改变信念系统,把消极的想象换成积极的,我相信也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3、熟悉的事物并一定是真理。

这个确实很容易无意识这样做,甚至还没意识到存在这样的问题。容易不自觉按照经验积累、熟悉的方式方法去默认自我的正确性。不过提醒自己,跳出这个框,熟悉事物不等同于真理。


4、不期待、不假设、不强求。

对于在乎的人,对于一段不确定的关系的在乎,导致反复揣摩无可避免。但是确实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而且按照自我逻辑去假设,在反复的琢磨中才发现有强求行为。

其实立足点放在自我,而不是不可控的别人,那么一切就迎刃而解。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因为自我可控;而别人或将如何,无法确认。


5、是“满足者”or“最大化者”?

这个选择引起自己的一点点的思考和判断,我是属于哪一个呢?我想,我是属于“满足者”。

突然想起之前看过苏格拉底森林的典故。苏格拉底让学生进入森林去选择“最好”的果实,有些人因犹豫或后悔而空手而归,这也许就是觉得后面的会有更好的“最大化者”,也许可能真的获得所谓最好的,但也可能因为总是想着下一个更好而空手而归。而且怎样算是最好的呢?这个明显也是有主观性的判断。也许不过分贪心,做一个知足常乐的“满足者”,更容易感受到世间的幸福。


6、把爱看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不要认为你只是一个选择者,也要允许自己被别人选择。你需要适应这种不确定的感觉。放松心情,开心地享受每一次。

也许这是很多人不自觉的心态吧?当时间的发条被拧紧,当被社会被动推着往前走,爱是更古不变的渴望,但却不是享受,而是着急交作业心态的任务了,而如果如此,真的不容易去感受当下,享受当下爱的美好了~

骄傲如我们,既是心知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当得知自己被选择,那滋味也不太好受吧。把自己当作选择者好似理所当然,这就是所谓很双标的心态了。当即使是同样一个人,ta的角色本身就是多面的,ta在不同的人眼中的角色定位不同,在不同关系中的定位也同样有所不同。看到任何人与事的双面,这才是真实的,而不是只关注自己所认为的。


7、真正的爱并不是指被爱,而是给予。成熟的爱应该是双方相互关心与支持,从给予和付出中找到满足。爱是主动的行动,而不是被动的情感,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8、如果必须在内疚和怨恨之间做出选择,我选择内疚。宁肯怀着内疚说不,也不要心怀怨恨地勉强自己容忍别人。

这句话还是提醒着自己。我们听多了所谓爱自己的理论,但何为爱自己,我想,这一句话就是依照自己本心的引导理论了吧。


9、我们总是用自己的逻辑去解释别人的行为,可是别人的行为和我们的行为有不同的含义。

10、注意你和别人交流时使用的语言。一个好的对话开启方式是使用“我”陈述句——这是在描述你的感受;而不是使用“你”陈述句——这是对他人的评判。避免使用“应该”和“必须”这样的词,不要玩“我对,你错”的游戏。

这个真的是非常非常实在的建议,其实之前自己和身边人交流的时候是怎样的,确实没有很关注。而这本书一再的温柔提醒,让自己至少开始去关注和察觉。以后的自己就关注起来吧。

11、人类最大的自由,就是在任何既定的环境中,都有权利对自己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做出选择。

自己对于此话深以为然,人们有时总是不如意归咎于外在人与事,其实就是变相在自我逃避,为自己找借口。不管痛苦或者快乐,任何人与事产生的结果,都是自己的选择,所以是要自己的行为和信念系统负责。

12、尝试新事物时不要过于悲观,即使失败了,你也离你想要的东西更近了一步。

事情发生就发生了,但是你的心态真的很关键,转化个思路,更加积极去考虑事情,同样的事情感受完全不一样,有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13、悲伤不是一件需要“处理”的事情,而是需要“感受”的情绪。试着接纳这些情绪,与痛苦和悲伤和平相处。

我真的很喜欢笔者写的这句话,真真切切让自己感受到温柔,感受到力量。我们很容易把悲伤与痛苦当成不好的情绪,所以当它来袭的时候把它当作麻烦想要着急处理,但是允许它们的存在,允许它们的发生,允许自己去感受它们,就像自己听到另一位老师说的那般:情绪其实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礼物。它们是礼物吖~

14、我们不必把侵入性思维当真。可以观察那些想法,但不要把它们当成事实,这样我们才能生活得更满足。

一个可能大家都没意识到事,其实你记住的未必都是真实的事实,大脑也会虚构故事的呢。所以再次自我提醒,有些想法不是事实呢。


15、后记:这本书的书名也许会让人产生错觉,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别人,虽然我们可以影响他们,但每个人最终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我们唯一真正有能力影响的人就是自己,所以,我希望读这本书的人是你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