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生活中当沟通产生了障碍,就会有人说“这种感受只有我懂,你不懂”,那么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种理想语言,能够对于我们的这种感觉进行最忠实的摹写,而不用借助于任何的公共语言呢?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的关键词是私人语言,这又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面所提到的一个话题。
什么是私人语言?
我们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就是我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非常的特殊,我说不清楚是什么?
最典型的就是跑到医院里面——
“大夫,我这儿疼。”
“你哪儿疼?是这儿疼吗?”
“不是这儿,是那儿。”
“是这里吗?”
“不,是那儿。”
大夫就懵了,“你到底是哪儿疼?”
“这个疼,好像是到处游来游去。”
大夫就很着急,“到底是钝钝的疼,还是像刺痛一样的疼呢?”
你想了想说:“好像这两种疼法都有。”
大夫听了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疼痛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感受,我们关于疼痛的字眼特别的稀少,相比较而言,我们关于视觉的词汇就比较多,所以你要描述你能够看见什么稍微要容易一点,但是你要描述你的疼痛感受就会显得比较难。所以,通过刚才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的感觉——特别是疼痛感——与我们的语词之间好像有个很大的空隙是很难填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