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会说一些双关语,朋友之间有的还会使用一些暗号,这些双关语和暗号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将接续前面的话题,上几篇我们讨论的是维特根斯坦的基本思想,即语词的意义也就是它的用法,那么今天我们要就这个话题继续往下拓展,这个用法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的术语了,也就是所谓的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英文是Speech Acts,这个Speech是言语,Acts就是行动或者行为。
言语vs语言
请注意,在汉语里面“言语”和“语言”只不过是把“言”和“语”的次序互相做了一个调换,因此我们在用汉语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不会太重视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分别,但是在英文里面这区别大了去了,一个就是Speech,是言语,一个是language,就是语言。
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语言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比如说汉语,它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如果有一种语言现在没一个人说了,是不是还可以将它称为一种语言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古代有一个国家叫西夏国,和北宋一起共存,今天已经没有人会讲西夏语了,但西夏语本身作为一个客观的知识体系,它还存在在那里,只不过很少有人掌握它罢了。
但言语就不一样了,言语指的是什么呢?它不是指一个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指的是我们用某种特定的语言来办事的这种动态的活动。比如我在上海说上海话,我到北京我就学京片子,我到广东我学粤语,我跑到美国去我说英语,我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地方讲不同的语言呢?道理很简单,我得入乡随俗。那我为什么要入乡随俗?那我得办事,是不是?我要和别人交流,我得解决问题。
也就是这样的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的使用语言的活动,才叫言语活动或叫言语行为。
请注意,我们甚至可以说所谓的语言是言语活动所依赖的静态工具,所谓的言语是使用语言而进行的动态活动。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言语的话,语言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没有语言的话,言语恐怕就难以存在了,因为你就没有工具去做类似的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