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等生”教育的层现象
似乎很难对“中等生”这个概念下个定义。有人说中等生,是指在班集体中表现一般,学习中等的学生。也有人说就是比优秀生差点比后进生好点的学生。还有学者把“中等生”分成三种:一种是思想基础好而能力有限,想上进又上不去;一种是甘居中游,既不想“冒尖”,又不愿落后挨批评;一种是思想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情绪忽高忽低。
我想说:中等生就是容易被老师忽略的学生。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人数一般占到班级总人数的50%~70%,他们是班级学生的主体。
一、中等生为什么会被忽略?
(一)刚开学他们就被忽略了--这和人的记忆特征有关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众多被登记的信息中,只有受到特别注意或经验中熟悉的事物才能由瞬时记忆转人下一个储存系统--短时记忆。当老师面对一群新生时,谁会受到他的特别关注呢?
有一类学生,第一天就在老师面前表现突出,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很快就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青睐。依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学生很快就被定性为“优等生”。还有另一类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学习,喜欢说话,搞小动作,问题多多,也极惹老师关注。依据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学生会被定性为“后进生”。老师心里明白:优等生可以为任课老师、班主任乃至学校增添光彩,是要对其另眼看待、寄予厚望的;后进生则会影响班级的及格率和总评成绩,会给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学校添麻烦、抹黑,老师要费尽心机、小心提防、加强辅导。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是在开学的第一天就明确了今后带班的重点关注对象。中等生无人问津。
(二)开学后他们仍被忽略--和教育模式有关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绝大部分老师采取的教育模式是“抓两头,促中间”,对学习好的优等生和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后进生进行重点教育。“抓两头”这个模式是很到位的,因为谁都知道这两头忽略了哪一头都会有严重的后果。这一头一尾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根本无法腾出手来关注一下中间,更不要说促进了。何况,在教师内心还有一种自我心理安慰:没事,中间那部分学生虽然成绩不很理想,但至少不会闯祸,不去管也没有关系。
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挨不着老师的批评;既没人佩服,也没人歧视,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以致产生自卑的感览,并逐渐自我封闭起来,满足于现状,敏感脆弱。
较多的中等生往往有过某一阶段的努力学习而成绩仍不理想或与父母教师的期望有差距,这些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也经不起长期失败的打击,因而出现过度焦虑、持续抑郁的心境,表现出长期的情绪低沉、沮丧和缺乏自信。事实证明,中等生心境恶劣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高于优等生和后进生。相对于后进生,他们有更大的学业、精神压力,更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付出。相对于优等生,他们智力平平,学习基础等各方面能力都逊色不少。因此中等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挫败感,产生无力感,经常陷于自轻自贱的情绪中。
大部分“中等生”起初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肯定。当教师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逐渐减弱,进而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在学习上也就表现得无所谓。而这样的消极心态不仅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弱,而且学习成绩也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消极心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这种消极心态的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几乎对所有的班集体活动都不冷不热,行为从众。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他们不做榜样,一般也不会落伍,于是更加难以引起老师的关注。他们因为老师对他们的忽略而变成“隐形人”。
请注意:他们的人数一般占到班级总人数的50%~70%,他们是班级学生的主体。
请注意:他们走上社会,就成为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将占到社会的50%~70%,他们是社会的主体。
请注意:他们对待除了自己私利之外的任何事情都是不冷不热,行为从众,趋利避害,可以是先进榜样等正面力量无条件的跟从者,也可能成为落后邪恶势力盲目的顺从者。
他们最大的特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热情外露,但也不冷漠绝情。他们只是缺乏主动,需要引领。
(三)在生活中他们继续被忽略--这和评价机制有关
从身心发展看,中等生的问题更具隐蔽性。中等生不像后进生那样冲动直露,也不像优秀生那样经常受到老师的关注,他们的问题多隐藏或压抑在心里,缺少疏导和释放;他们的需求多被轻视和忽略,难以得到尊重和满足,这就使得他们更不愿主动反映自己的现状和需求,他们的问题便更隐蔽,更难以被发现。长此以往,要么隐藏下去,自生自灭;要么突然爆发,带有较强的破坏力和震撼性。
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也是奖励、表扬少数人。从学校的三好学生到社会上的各类英雄人物评选,当他们戴着大红花接过鲜红的奖励证书时,“中等生”们只能是一边热烈鼓掌庆祝“优等生”们的成功,一边很自觉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二、怎样才能不忽略“中等生”?
被忽略的原因找到了,那么相应的措施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关注并鼓励。中等生内心深处是善良的,只是他们常年缺乏对热情的唤起。我们要做的就是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热情。唤醒的前提则是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中等生的教育考验的是班主任的爱心和耐心。必须改变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采取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让阳光普照每个孩子的心田让中等生身上被忽略的优秀品质呈现出来。
在第五辑“积极期待的沟通策略”系列案例中,优秀班主任们呈现了一个个与“温暾水”类型学生交流的精彩案例:费佳玉老师看似无意的课间闲聊让师生的心走近了;成士桂老师的“积极期待”策略,在和风细雨的对话中,悄然打开了学生自我封闭的心扉,将理想的和煦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徐花老师在学生无意的谈话中发现了中等生渴望被关注的心声;孙玉玺老师则从学生的手工作品中发现了中等生身上的优势,以此为切人点,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老师采用的“每月风云人物”、“感动班级人物”、“今天我要夸夸谁”,等等,都是极好的做法。而班主任在中等生身上的“别有用心”,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教师爱的阳光雨露下,中等生这一被遗忘的角落同样会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 齐学红)
120
119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