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同学的文字如泥土般朴实自然。从雨后湿滑的小路,到“玉米像饺子下锅”的生动比喻,再到绑玉米、吃饭等后续劳动,完整呈现了秋收的全貌。文章没有刻意抒情,但“吃了整整两碗饭”这样真实的细节,恰恰最能打动人心。这种不事雕琢的真诚,正是劳动本色最好的诠释。
掰玉米
文/王俊杰
这周我回到老家,帮爷爷奶奶掰玉米。清晨醒来,我洗漱完毕时,妈妈已经做好了早饭。吃过热乎乎的早饭,我们换上旧鞋,向玉米地出发。
昨夜刚下过小雨,路上有些湿滑,我们走得很小心。路边的野草野花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天空虽然灰蒙蒙的,却影响不了我的好心情。空气中飘着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沿着小路走着走着,眼前忽然开阔起来——一大片金黄映入眼帘。走近才发现,原来是玉米秆枯黄了,上面挂满了一颗颗饱满的金黄玉米。
我们快步走进地里,放下背斗开始干活。握住玉米用力一掰,“咔嚓”一声就掰下来了,随手扔进背斗里。一个、两个……玉米像饺子下锅似的落进背斗,不一会儿就装满了。我们把玉米倒在车上,返回地里继续掰。
三个小时后,所有的玉米都掰完了。我们坐在装满玉米的车上回到家。爷爷把玉米倒在车棚下,我们稍作休息,又开始绑玉米:先把玉米皮向后拉开,然后用玉米皮把两个玉米绑在一起,挂在杆子上。
正当我们忙活时,妈妈去做午饭了。我和爷爷绑完所有玉米,洗手吃饭。也许是因为劳动了一上午,那天我吃了整整两碗饭。
这个周末,虽然忙碌,我却格外开心。
秋天的色彩
文/张宝利
秋天的色彩层出不穷。树叶已经泛黄,可那连绵的远山仍带着浓浓的翠色。山间几处金黄点缀其间,山下是深绿的河水,构成一幅多么有意的山水画啊!
秋天的欢喜,总藏在田间。玉米、苹果,伴着农民的笑语,在秋风里成熟。那些在春天萌发的种子,在夏天生长,终于在秋天迎来了收获。
去玉米地的路上,我看见一层层的梯田里,高高的玉米秆已安然躺下,厚厚的秸秆铺满土地,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新衣。路旁的野花也探着头,像是想看看这大地的新装。
到了山坡前,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起,树、草、花、山下的麦浪、山间的玉米……一切都舞动起来。伴着秋虫的鸣唱,大地仿佛跳起了轻快的舞蹈。我也情不自禁加入其中,与大地、与万物共舞。
去玉米地的路弯弯绕绕,仿佛走也走不完。走啊走,终于到了玉米地。玉米秆躺了一地,父亲正坐在中间,手在秸秆间摸索,一掰下玉米,就放进背篓里。他的眼中没有疲惫,只有对丰收的喜悦。
我也加入其中。背篓里的玉米渐渐堆高,我的心里也涨满了成就感。今年的玉米结得很大,一个个圆滚滚、胖乎乎的,玉米粒颗颗饱满,泛着金色的光泽,像一粒粒金子。是啊,在农民眼中,这些玉米就如金子般珍贵——那是用汗水浇灌出的收获,如金子般实在。
背篓渐渐满了,我们一筐一筐抬上车。满满一车玉米,父亲开着车,哼起小曲,满脸都是掩不住的喜悦。秋天最美好的事莫过于丰收,丰收是人们的希望;有了希望,人们就更愿意努力劳作,一年又一年,循环不息。
这一路上,金黄的田野、远处连绵的青山、天边绚烂的火烧云……风景如画,我不禁轻轻哼起那首熟悉的歌: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简评:张宝利同学以宏阔的视野起笔,从远山翠色到田间金黄,文章巧妙地将个人劳动体验融入大地秋景:“与大地共舞”的浪漫想象,“玉米如金子”的深刻理解,最后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作结,让文章在情感和思想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是四篇中视野最开阔、立意最深远的一篇。
后记:这四篇作文如同四颗秋日的果实,各具滋味,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凤县秋收图。写出了凤县孩子独特的秋收体验——你们的笔下有城市的孩子不曾触摸的真实。继续用双脚丈量秦岭的土地吧,那里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