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我何以发生改变
【自我很难发生改变,要不怎么会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说呢。但是为什么我们又在不停地说“要想改变世界首先改变自己”呢?这样说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前一句的“性”是遗传基因给定的,所以难移,尤如玉米无论怎样培养都培养不成小麦,所以在教育中就要顺“性”而为,即因材施教。郝晓东老师在文章说的“只有领悟到人性的不可改变,才可能影响人、改变人”就说出了改变的本质。后一句里的“改变自己”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眼界要不停地打开,认知要不断地突破,学识要一直在增加,思考力要觉来越强,唯有这样才能证明你是在活着,因为“活着”即生长。停止了生长,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只要你自己的生命是向上的,鲜活的,周遭的世界永远都是新鲜的,“存在即改变”!郝老师的标题是“自我何以发生改变”,我想这里的改变是指成长。如何成长?首先得意识到成长是人生的根本意义所在,然后就是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息。人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得到成长。】
(五)人生差距是怎么拉开的
【文章用“机会泵”原理——捕捉机会、配置机会、实现机会,阐述了一个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的做法,也是“人往高处走”的路径。但“人与人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却是一个伪命题。人只有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比是不是在进步,而没有你今天比我的昨天进步了多少的比较。人与人之间其实是没法比的。但是为什么人又总是活在“人比人气死人”的氛围中呢。文化使然。当你从根本上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你就会从和别人比较的“麻求烦”中解脱出来,你就会一天一天让自己比自己好起来。这才是前行的持久不懈的原动力。谁能说大树的存在就比小草的存在更有意义呢。要知道,古人早就说过“同是人,类不同”。如果真的有比较,那也是自己从别人的各种处境与表现中借鉴点什么而已。】
(六)成长的内驱力从何而来
【郝晓东老师在文章中说“我以为解决学习与成长的动力问题有两个关键,关键之一,从基于个人爱好的学习转变为基于教育问题的学习。关键之二,从个体学习转变为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学习。”我想,这应该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关键路径吧。这两点成不了“成长的内驱力”。由此想到,一篇文章的标题,有时候需要等写完了文章再确定标题,文与题的一致性会更强。至于成长的内驱力到底从哪里来?我以为,一是为名,二是为利,三是由衷的认识到生命到底该如何存在的真正意义。不信?你叩问一下自己。】
(七)教师为何要提升专业性
【其实,教师职业是当下最不专业的一种职业。你可以走上讲台就上课,不管你讲了什么,讲的怎么样,听课的人就都管你叫老师;你可以开个视频号就评价教育的长长短短,而且还通过这样的活动赚了钱,但你绝对不会拿起炒勺就炒出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菜而且还能把操作流程说的头头是道,你更不可能拿起手术刀就上了手术台。为什么是这样?人性与人心太复杂,教育的过程与教育的结果需要太长的时间做考量。新网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下功夫就是为了让这份职业专业起来,让教育过程的结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显现出来,让对孩子们的培养在道术并重中行动起来。】
(八)教师应成为演说感受
【对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努力,但不一定非得。用真诚的爱,对学科学识的不断精进,拥有正确的专业态度和对学生陪伴,与学生的一起成长但是首要的“应该”。至于“演说”可以学习,但不是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