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23、24条)
摘录:
23.如何让教育叙事通往研究
倡导教师写教育生活,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促使教师恢复对教育生活的“感知”,更多地发现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推动教育生活走向更美好的方向,但是“写”本身并不自然带来教师感知力的提高。感知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背后是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视野和见识。这些必然需要教师广泛读书,多渠道接收信息,实践与沉思并重,才能一点点积淀起来。
教育叙事文章写到一定阶段,即不再畏惧写作、文章也有一定积累量后,有必要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叙事多、反思少”思考是不是浅尝辄止,文章的立意、提出的观点是不是经得起推敲与质疑。
对文章关注到的事情、提出的问题等,再次进行解读,看有没有新的认识。
。有没有新的观察和思考角度,能不能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对于新
问题,按照“问题是什么-怎么产生的一实践策略”这个步骤继续写
下去。
。跳出作者视角,从读者角度,对文章挑刺,看能提出多少质疑的问题。
24.写有主题的教育日记
日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写法。一种是“按日填注”,即所谓的记流水账,从早到晚,把所见所闻、做的事情有详有略都写出来;一种就是“记事体”,以重要的事与所思所感为主。
日记作为个人的生活记录,教师也可以非常随意地写,随后根据写论文、做研究等需要,再做梳理、整理。这样的梳理、整理能够让教在“行”之后主动地去寻求一种“知”,把“知”准确地提炼出来,甚至传播出去。所以,相比较而言,写主题式的日记,效率更高。
按照主题来写日记之所以可行,主要是思维的转换--把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习惯改成按照事情分类,也即以主题的方式来分别记录。
教师每天的工作头绪越多,就越需要用“主题化”的思维把自己的精力、工作集中起来,聚焦在对自己的成长真正有意义的地方。至于什么是对自己有意义的。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理解,但“聚焦一处”终究是不会错的。这是教师在烦琐的教育生活中能做出一些成绩、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这种思维当然也适合于写作。
感悟:
因为吴老师有写作的经历,所以,他特别懂老师老师们的写作。明白老师在写作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写作的每一个阶段有什么特点,写作的瓶颈期如何度过等。比如,说到“叙事多,反思少”,正好我就被说中,好在吴老师也给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以后往这方面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