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第二十八章至第三十六章):舐犊之情
“三岁看老”是真理,培育孩子起步要早。请读《点亮心灯》第三十五章。
三十五.零至八岁是最关键的时期
提示:
童年的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花更红;童年的笑容最灿烂,童年的歌声最甘甜,童年的故事最动人,童年的朋友最清纯。对童年的回忆,可化解心中的烦恼,连童年的苦难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童年的一点点成就都会成为人一生的骄傲……
“三岁看老”是中国人几千年的经验总结;
“五岁奠基”是教育家马连科夫的研究成果;
“八岁是智力发展的顶峰”是日本七田真发出的醒世警言。
是婴儿把我们领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里我们找回了没有记忆的岁月,填补了生命中的一段空白。
0—8 岁,这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享受终身,养成的恶习用三个八年都难以纠正。
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幼儿的生命中。所以童年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了先天性残疾,孩子都有世人罕见的才能,问题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年龄段开发最有效。
卢国侠说:“在生严婧前,我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理论,但中国人“三岁看老”的古训,以及母亲对我小时侯言传身教所产生的影响,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一位母亲同大科学家达尔文的一段对话:
这位母亲问达尔文:“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实施教育?”
“你的孩子多大了?”
“两岁半了。”
达尔文说:“那已经迟了两年半。”
这段对话让卢国侠吃惊,让她懂得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她决心从女儿一出生,就按她成长的需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各种教育。
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刚出生不会说话,无法实施教育。孩子会说话、会走路、上幼儿园以至刚上小学时,他们又认为孩子还太小,不懂事,不听话,难以实施教育,因而忽视了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最佳时段。
卢国侠认为:婴儿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喜、怒、哀、乐的情绪在他哭声的轻、重、缓、急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他的目光里,从他的表情上,从他的肢体语言中,母亲可以读懂孩子的一切。哑巴不会说话,但并不妨碍她与亲人间的交流。不懂事的小孩子,可塑性更强,更适宜教育。从她对严婧教育的实践来看,零至八岁,是实施教育的最关键时段;六岁前,孩子的各种素质的雏形就应当基本形成;七、八岁,主要是良好习惯的进一步养成;八岁以后,一是给她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在人生十字路口帮助她做出正确的选择,有这两条就够了,不需要再劳太多的神。
一、开发智能
女儿呱呱落地,妈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看着这个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团,感到自己有责任把她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爱迪生讲过:“灵感在婴儿的头脑里可以找到,真正的天才就是婴儿。因为年龄越小,越有灵性,越能听到上帝的呼唤。”
一周岁的婴儿用他的感官来感知世界,他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味觉接受信息,然后输入大脑并永远储存起来。
妈妈在严婧的床头挂了许多小铃铛,在她的周围放置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妈妈不断给她说话,给她讲童谣,唱儿歌,放轻音乐,抱她照镜子,鼓励她翻身、坐、爬、站、走,教她发简单的音,说简单的话,还教她感悟灯泡和开关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给她输入了大量的信息,刺激她的大脑尽快发育。
刚过一周岁生日,严婧学会了说话和走路。好奇的她特别兴奋,她要用自己的双脚,走她能到的一切地方,用自己的双眼认识这个世界的一切。除了吃饭和睡觉,她整天跑个不停,什么东西都要抓,什么东西都要看。妈妈将易碎和易造成伤害的物品:如刀子、剪子、热水瓶等,放在她抓不着的地方,放开让她乱跑、乱抓、乱摔、乱写、乱画和撕书、撕报……另外还买了许多玩具让她尽情地玩着。妈妈从来不说,这不能动,那不能拿,即使她损坏了东西也不骂不打。妈妈说:“玩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和工作,东西损坏了可以再买,孩子的好奇心破坏了,就永远无法挽回。”严婧后来兴趣广泛,与这时候的宽松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有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学习兴趣,十有八九是小时候父母担心他弄坏了东西,不让他乱动,稍有不恭,不是打就是骂,使孩子认为喜欢弄这、喜欢弄那容易招来父母的惩罚,慢慢就对一切事物漠然置之了。
严婧刚学会说话时,妈妈就抓紧时间对她进行口语训练,不管她听懂听不懂,指着家中的用具,告诉她这是沙发,这是电视,这是冰箱,这是……
一开始她似乎并不认真去学,可有一天忽然开了窍,过去所教的物品名称,基本上都可以说出来。妈妈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发现,她当时就知道了,只是舌头和口型不到位,不能发出准确的音来。后来妈妈又带她去公园、动物园郊游和爬山,让她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二岁半时,妈妈送她上幼儿园,并教她拼音、汉字,让她给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讲故事,学习数数,建立加减乘除的概念。她通过丰富的想象,思考着这个世界上一切奇妙的现象,整天不停地问这问那……
孩子的思想没有任何框框,有时会提出许多在大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星星会眨眼呀?风的妈妈在哪里呀?小雨点在玻璃上碰碎疼不疼呀?蚂蚁为什么不会飞呀?……对于她提出的问题,妈妈总是耐心地给予回答,回答不了的,就告诉她自己不懂,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好吗?卢国侠说:“有的父母反对孩子提问题,孩子一提就烦,就批评。许多孩子上学期间不愿动脑子,究其原因就是这个时候,父母不能正确对待他们的提问造成的。”
三岁的严婧对读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妈妈不失时机地教她读带拼音的连环画,教她读通俗的故事书……
严婧四岁半,她们家搬到陕西省艺术师范学校。校园里一片歌声、琴声。渴望求知的她,充满了好奇,跑遍了学校的各个角落,陶醉在这欢乐的海洋里。她要学钢琴,她要学舞蹈,她要学书法,她要学绘画,她要,她要……她喜欢这里的一切。
著名音乐学家舒曼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关键在于他们有超常的节奏感,而节奏感总是在童年形成的。”
尽管严婧没有走上艺术专业的道路,但沉淀在她心中的强烈的节奏感,将永远伴随她度过快乐的一生。现在她在学习时,也总要带上耳机,听那些优美动听的歌曲,适度的兴奋状态,使她的思维倍加活跃。
严婧五六岁时,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书籍使她了解到世界的广阔,书籍增加了她的才华,提升了她的气质,书籍让她多了一些慈悲情怀和仁爱之心,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书籍使她比同龄人知道的多了许多,赢得了小伙伴的尊敬。
那几年她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林海雪原》等小说,从中受到了很大鼓励,她决心像保尔、江姐、杨志荣那样,做一个坚强的人。
小学的课程不多,作业又少,妈妈教她养花养鱼、下跳棋、打羽毛球……
好心的同事提醒说,你娃已经上学了,老是这么疯玩将来怎么办?妈妈总是说:“就那么点作业很快就写完了,不让她玩让她干什么?”
实践证明:只学习不玩耍,这样的孩子会变傻。淘气的孩子是好的,调皮的孩子是巧的。
七八岁是各种良好习惯进一步养成和巩固的时期。
二、培养情感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授坦利·格林斯潘说:“事实证明情感是激发鼓励心灵成长的关键因素。科学发现情感既有助于传统认识技能,如数学、物理知识的获得,也有利于社会推理和道德感的获得,情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
卢国侠说:“我们应当牢牢记住,人们常常是凭情感做事,并不是凭逻辑、推理、判断和理智做事。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对他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爱的需要
孩子只有被爱才会懂得爱人。
幼婴对母爱有着十分强烈的需要,母亲的第一个眼神、第一个微笑、第一次亲吻,都会给她留下深刻的记忆。幼婴有着深厚的恋母情结,他们更喜欢妈妈的拥抱,躺在妈妈的怀抱,他们有无比的幸福感。所以做父母的要对孩子充满一腔爱意,要经常抚摸她、亲吻她,和她一起说话、一起玩。这样长大的孩子,一生一世与父母都有着深厚的亲情,他们永远都会记着父母的恩惠。
2、成功的需要
卢国侠看过一篇很感人的故事:
美国一位幼儿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老师面对众多刚入园的小朋友说:“哪位小朋友来为我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叫布比的男孩在老师的鼓励下,急急巴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小布比讲的时候,老师很认真地把故事记录下来。布比的故事讲完后,老师说布比的故事讲的很好,哪位小朋友愿意为他插图?乔治说他愿意,乔治把图画完后,老师很认真地为带有插图的故事记录做了一个十分精致的封面,并在封面上写上了布比和乔治的名子,然后装订成册,放在教室的书架上。老师说:“这是布比和乔治合作的第一部作品,相信他们在不断地努力后,一定会写出更生动的作品。那封皮里的内容装着的或许是最糟糕的作品,但在小布比、小乔治及所有在场的小朋友心中,那一定是最好的作品。这位幼儿园老师是真正的教育家,他的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很可能造就出一批天才。
当严婧第一声叫出“妈妈”的时候,卢国侠高兴的几乎要跳了起来,把孩子举过头顶大声地喊:“宝宝会叫妈妈了!宝宝会叫妈妈了!”
严婧的第一幅画,妈妈把它贴在墙上;严婧的第一次跳舞,妈妈热烈鼓掌;严婧的第一篇周记,妈妈大加赞扬;严婧从学校拿回的第一张奖状,妈妈把它压在玻璃板下;严婧的书法作品第一次获奖,全家改善生活向她祝贺;严婧第一篇作文在《少年月刊》上发表后,爸爸妈妈带她到翠花山旅游……一个个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成功,由于妈妈的鼓励,都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都成为她以后努力向前的动力。
3、爱美的需要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从幼年起,让孩子的心灵与一切美好的事物亲近,没有哪种教育比这种教育更高贵了。”
为了让严婧接触更多美好的事物,清晨妈妈带她到烽火台看日出,夕阳西下看骊山晚照,夜晚观北斗七星,星期天到华清池看九龙汤的荷花和鲤鱼……并让她接触音乐和美术,让人间的美好事物伴随着她成长,使她的心灵远离邪恶,多几分善良和真诚。
三、激励创新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一天老师让小朋友画苹果,每个小朋友画一张,老师把孩子的画都贴在墙上,让大家看谁画得最好。其中有一个小朋友把苹果画成方的,引起了许多小朋友的好奇。老师说:“大家画的都很好,但我认为这幅方苹果更新奇,我们请这位小朋友讲讲他为什么要把苹果画成方的。”这位小朋友说: “我们家茶几上放了几个苹果,有一个掉下来滚到了沙发下面,爸爸让我爬着去找。当时我就想苹果如果是方的就不会滚到沙发下面了。”老师站起来高兴地说:“这位同学很有创意,我们希望他长大后,能研究出真正的方苹果来,请同学们为他鼓掌。”
卢国侠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小孩子思想单纯、顾虑最少,他们的思维是自由的,行为是大胆的。喜欢幻想、喜欢尝试、喜欢刨根究底……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最可宝贵的品质。”
父母应当经常同孩子在一起玩,给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鼓励他们进行各种创造性尝试。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一些破坏,父母千万不能批评、指责,甚至限制。对他们的这些举动,要有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呵护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才能。
匹兹堡大学儿童发展保护中心泽林·丹尼尔博士说:“我们把早期的幼儿教育,界定为从出生到八岁。人们通常认为,在这一阶段,如果孩子有机会亲身经历,他们会学的最好。当他们感到与教师和看护者,关系密切的时候,当他们对成人有信任感,而知道成人真正关心他们的时候,他们进步最快。”
附:严婧随笔一篇
童 年
童年是我一生一世都值得留恋的美好时光,我想即使我到达人生的黄昏,回首审视自己的一生,童年也会是我最真、最纯、最美、最富情趣的黄金时段。
我降生的经历充满了“坎坷”。在我来到这个世界的前一天,妈妈还站在讲台上为她的学生讲授英语,同时对我进行着胎教,让还未来人世的女儿接受英语的熏陶。我也许是急着要来看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不愿呆在妈妈的肚子里,于是就拳打脚踢,把胎膜挣破了,滔滔的羊水让妈妈胆战心惊。那时候临潼的医院设备还比较差,是姑奶的鼎立相助,把妈妈和尚未出世的我送到西安的一家医院。
由于我发育良好,加上母亲的骨盆狭窄,造成了难产。妈妈为了让我少受罪,决定接受剖腹术。公元 1986 年 1 月 4 日凌晨 X 点,在妈妈痛苦的呻吟中,我安然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人间。我来到世界第一声的“嚎啕大哭”,也许就是被妈妈的伟大壮举所感动。时至今日,妈妈的腹部还留着一道永久的伤疤。每当我
严婧在天安门城楼前的照片
摸着这道伤痕时,我都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给妈妈造成的痛苦而内疚。如果我再让妈妈为我伤心,那就是把良心叫狗吃了。
也许是因为我那次的过错犯的太大,让妈妈吃的苦太多,我小时候比同龄孩子似乎乖了些、懂事一些。听妈妈说,每当她要洗衣服或做饭时,便把我放在床中间,只要周围堆一些旧书或报纸之类的东西,我就不哭不闹,只是将一本本书撕成一页又一页,又将一页页的纸撕成一片又一片,就连书中的标点符号也会弄的身首异处。现在看来我的敬业精神,在那时就初见端倪,我嗜书如命的习性,也许就是在那一丝不苟的撕扯中练就的。
一群幼稚的孩童,在无忧无虑地玩着过家家。在沙滩上砌碉堡,在雪地里堆雪人,在雨地里捏泥巴……一个小女孩拿着毛笔到处乱涂,用蜡笔随意乱画。心血来潮时,还会把钢琴敲的叮咚叮咚响……童年时一切似乎都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它可以让人废寝忘食,让人异想天开,尽管那带着让人好笑的孩子气,尽管这些早已尘封在我的记忆中,可那时、那地、那事、那人不时地在我眼前闪现,我时常情不自禁地因那些趣事而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没有让我的童年过早的夭折,并得 以延续。上小学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我和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单纯;上初中时尽管我是班长,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上高中了老师和同学依然说:严婧还是那么的简单,还残留着许多稚气。我留恋孩童时代,我不希望自己长大,我希望永远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
我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愿意对所有的事物探根究底。我视学习为最大的乐趣,我享受着破解难题的快乐。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我珍惜所有的生命,一片绿叶我都舍不得将它揉碎,一只蚂蚁我都不忍心把它踩死……
小学时我的学习成绩排在十名左右,不知怎么初二时一跃成为全年级第一,可妈妈却说:我不希望你为了保持第一而影响身心健康。
后来,我的心理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有了烦恼,也有了困惑,但就像一粒小石子投入湖面,只会泛起圈圈涟漪,不会掀起巨浪,我虽然好学,但依然贪玩。
带着美好的希翼和沉甸甸的行囊,我来到了西安中学,那嘻嘻哈哈不谙世事的心理,与这所省级重点中学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格格不入。也许在这座大熔炉里,我会告别童年走向成熟,但我仍然希望在成长中还能透出那么一点儿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