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对决"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同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差异却很大。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更概括、宏观,而考试说明更具体、细致。
例如,课标中常常出现"知道""了解""掌握""理解"这样的动词,但教师很难区分和界定。教师往往不太清楚什么是"掌握",做到什么程度就是"理解"。因此,教师虽然写了教学目标,但常常不够清晰,可测量性不强。
考试说明里描述的考点与教材里的基本一致,将不同知识点进行了分级处理,教师更容易把握重点和难易程度,还可以参考对应的样题来矫正自己的理解。
在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竞争"中,好像考试说明赢了,但风险也隐含在其中。
第一,考试说明定位于对当年考试的解读,定位于帮助师生备考。考试说明虽然源自课程标准,但受到教材使用、生源情况、试题素材等多方面的制约,内容阐述具有局限性。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追求长期教育目标和学生未来发展,考试说明不应成为教学的全部依据。
第二,考试说明每年修订,无论是考点的增减,还是试卷结构的调整、试题方式的变化,都相对缺乏稳定性。课程标准则不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课程标准总共修订过8次,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性源自教育目标的稳定性,教育规律的稳定性,学科价值的稳定性,学生认知特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教师设计教学的根基,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不可替代。
有人对教学工作做过一个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比作半径,无论我们教授哪一门课程,不论圆有多大,半径多长,都离不开圆心。教学不依据课程标准,没有对准圆心,就难谈达标,更谈不上有效。
——《从教走向学》第一章第一节
备课时教学目标哪里来?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最早是来自教材 ,即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接着开始参照教参;后来又加入了学情;再后来带毕业班时更是直接依照《考试说明》,考什么,就教什么,至于《课程标准》,在我的印象中,压根就没见过它长什么样。这几年,在进行培训时,我才知道《课程标准》曾有个2011版,现在是2022版。而在培训时,我又发现《课程标准》的确是“高高在上” ,“对具体教学过程的指导性还不够强,可直接使用的素材还不够用”。通过本节的学习,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尤其是它为教学和评估指明了方向,使二者走向了统一。因此,我们在进行备课时,一定对标,即根据《课程标准》来备课,当然也要参照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