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1]之为功大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信而又信,重袭[2]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吕氏春秋·贵信》)
【注释】
[1]信:可信不欺。
[2]袭:衣上加衣。
【解读】
正常的气候或物候规律,信守不欺,定时而至,如信风、信水,以及花信风。凡可信其定时而来的风称信风。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
《宋书·河渠志一》:“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候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
花信风,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至。自小寒起至谷雨止,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信,计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
《吕氏春秋·贵信》以为天地尚有信,何况于人事。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都有大致的规律。古代医学家通过研究认为,以人的生、长、壮、老、己而言,实也有一定的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对于男子而言,同时有相似的生理规律。古人曰:“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故称为七七、八八之数。
至于,对于女子月经来信,则更有“月信”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妇人脉》:“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人认为属于“天信”。
元·李杲《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也谈到“天信”的问题。他认为凡治病用药,必知“时禁”“药禁”。其论“时禁”指出:“时禁,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说明用药当合乎时令,不失“天信”。若有病而必须用之,则是从权之法,而不能太过。
【参阅】
《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