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个父母能做到完全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情感方面的,甚至有可能我们自己都是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
那我们开始看看每一种人格的父母造成的不同的影响。
1、自恋人格:自我优越感的假想
“自恋”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瑟斯,自恋者时常感觉充满自信和魅力,自认为高人一等。
虽然有时候他们会意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是一种假想,但依旧会求证能印证这种优越感的感觉,从而忽视不代表优越的证据。
所以自恋的人一旦他们的优越感的假象被打破,那他们就备受煎熬。也就是说这类人看似清高,实则非常脆弱、会记仇、会推卸责任,总之这类的人很难接受自己也会犯错的事实。
(1)自恋的父母觉得不完美就是丢脸
自恋型的人成为父母后,会对子女要求严格,希望子女能够完美,不可以让他们丢脸。他们不会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犯错,那他们就会觉得颜面尽失,以至于愤怒异常。
比如书中的例子,19岁的希德因为驾车不熟练不小心撞到一个人,那个人在医院里昏迷不醒,而自己也因为这件事恐惧、痛苦。
警察把他送回家后,他并没有感受到安全,而是更加痛苦和恍惚。
妈妈并没有指责他,而是告诉他,父亲已经休息,这件事明天再谈,让他自己回房间休息了。
然后妈妈开始为儿子的事情让家族蒙羞而开始难过。
这件事看起来妈妈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指责他,很多家长觉得妈妈已经做的挺好了。但孩子其实回到家他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响应,希望父母能注意到他不安的情绪。这些都没有。反而,这位妈妈真实的想法却是家族蒙羞让她难过。可想而知,第二天的交谈应该也是围绕给家族丢脸来说了。
(2)自恋的父母觉得你就是我的延伸
自恋型的父母不会觉得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延伸,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会被认定为自私,不善解人意。
这个14岁的非裔美国女孩碧翠丝在一所远近闻名的私立高中,但这里的同学们都出生于富有家庭,而自己又是黑人小孩,所以在学校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碧翠丝这一年过的非常艰难和不幸,她也尝试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和情况,想回到原来的学校。
但她的妈妈迷恋这种被女儿如此优秀的光环围绕的感觉,所以妈妈不仅不能理解到女儿,反而指责控诉女儿自私,觉得女儿如果放弃现在的学校就会让邻居、朋友们笑话,他们也不会再羡慕她。
这样的父母让表现出很强的“我很软弱”意识,将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从而强化孩子内心的内疚和自责。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不敢将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是永远讨好别人,以别人的需求为主。
(3)自恋的父母自以为是,规矩胜于一切
有多个兄弟姐妹的家庭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这样的事情?
吉娜是家里三个孩子的老大,从小优秀,被父亲视作珍宝。而弟弟不如姐姐,所以弟弟总是可以和吉娜保持距离。一直以来,吉娜认为弟弟是在嫉妒她。
长大后吉娜结婚了,结婚对象父亲非常不满。然后父亲对待吉娜的态度竟然和对待弟弟一样了。吉娜忽然明白,是自己让父亲失望了,这个时候也才明白为什么弟弟会和家人这么疏远。
但这个时候吉娜的下意识反应却是去想如何取悦父亲,如何表现的更完美,来满足父亲的完美想象。
是的,整个童年,吉娜一直都是被禁锢在父亲的完美想象中,无法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弟弟也一直因为达不到父亲的完美想象而被否定被讨厌。
这样的父母专制、刻板,一旦孩子做出的行为不是他们所谓的标准,那就是错的,孩子必须要无条件的对父母的一切要求服从。
2、扎克的例子
我们看看扎克的例子,自恋型父母怎么处理:
扎克把告状信交给妈妈。
她一边读信,扎克看到她的肌肉绷了起来,下巴收紧,脖子也红了起来。
她在扎克面前晃着纸条:“你怎么能这样呢,扎克?现在罗洛老师会觉得我没有教你礼貌!真丢人。回你房间去,我不想看到你,太伤心了。”
扎克的妈妈认为他的不良行为是在针对她,好像他是故意这样做,好让她丢脸。她根本不在乎扎克、他的感受或他的行为本身。所以这样的父母很难和孩子有良好的关系。
3、结束语
自恋型的父母永远无法理解或顾及他们孩子的感受。
我们可以自我觉察,感觉一下自己是否有上面的这些感受。
很多情况下,有过情感忽视的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这些经历和感受,他们乐于付出,但却很难接受,他们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先想到是自己的问题。他们会觉得:为什么其他人看起来比我快乐?为什么付出比接受更容易?为什么我和亲人感觉不亲近?我缺少了什么?
情感忽视的一个不幸的特点是,它会自我传播。情感上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个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他们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都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
如果我们的情感被忽视过,并想终结恶性循环,那就持续关注我吧~
关注【意渲】公众号,了解我们如何终结情感忽视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