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课前: 分析学情,准备支架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通过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情况,确定最近发展区。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准备相应的支持措施,设计并提供适当的支架。
2.课中: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1) 卷入情境,引出问题
在支架式教学中,情境的作用不可替代。“卷入式”情境,是通过问题、对话、任务等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旨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搭建支架,引导探究
学习目标的确立为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提供了方向,锚定目标后,教师就要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支架(概念框架)。接着,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教师的引导和支架的支持要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
(3)独立探究,体验过程
(4) 协作学习、合作交流
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商讨论,交流独立探索的成果,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的理解,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不断地攀升,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多元评价,及时反思
3.课后:应用实践,迁移创新
在支架式教学中,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进行创新的重要环节。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并鼓励学生在新领域进行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