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至今实行大集体的河北晋州市周家庄,村里是统一样式的2层楼小院,街道整洁,房前屋后看不到农村常见柴草和农机具。
第八生产队队委会(我原来以为叫大队部)院子很大,画了二十几个停车位,但是没有一辆汽车,有几辆电动自行车,应该是有人在里面办公。队委会的对面是仓库,有人看守。停放着拖拉机、播种机等农机具。
地里是齐刷刷的大块麦田,被路边防护林隔成整齐的方块儿。路边地头干干净净看不到杂草,在这样的麦田里才能感受到华北平原的辽阔与壮美。不像别的村庄,张家一块玉米,李家一块儿麦子,就像老和尚的百衲衣。
街上门店不少,都是日用百货,电器安装维修,美容理发。没有饭店。有几家卖烧饼、油条、包子的,都是打包带走,没有坐下来吃饭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卖凉皮儿肉夹馍的。有8张餐桌。倒也干净凉快,总算解决了午餐问题。
这样也不错,农民不用重复购置农机具、农药,像工人一样,到点儿上班儿,下班儿回到别墅一样的小楼里。
可问题是生产队是怎么按劳分配的?农业机械化肯定用不了这么多劳力,剩余的劳动力去哪儿了?
在村外除了麦田看不到经济作物,更不要说工厂了。村集体是怎么让村民提高收入的?建这样的小楼即使在农村二三十万也不一定够。单靠种植小麦和玉米纯收入能有多少?种过地的人都懂。
有机会再去一定要深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