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人物,经典画面,经典语录,他们会以固有的印象刻入读者阅读经验中,使读过的人们自然而然接纳认同,但是这些经典背后的“经典元素”究竟蕴藏在哪里?怎样让孩子们能接受并认同这种“经典”,我们必须抽丝剥茧去还原其中的“经典元素”的本源所在,这其实也正是经典文本的解读之眼。(解读水平高低甄别于此,高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般读者却只是拍手附好),我们要努力通过专业训练提高对经典文本的鉴赏能力。
闫学老师《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解读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范本,读来真是收获满满。初读这一文本,认同严监生真的如大家说的那样吝啬,临死还念念不忘两茎灯草!那两根垂死举起的两根手指,众人不理解时三次无奈摇头,都将其定格为吝啬鬼的经典动作,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一篇讽刺小说中设置的文本的秘妙呢?
闫老师首先站在一般读者角度还原人物阅读方法,从严监生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进行解读。经典要素一(动作描写):“两根手指头”所指。对于严监生手的描写意图进行揣摩,一般情况下人在临死前惦念什么和严监生临死前惦念之物对比凸显矛盾,在矛盾中体会这种出人意料,讽刺意味的戏剧效果。经典要素二(神态描写):三次摇头。根据三次摇头时不同神态、表情、动作,感受严监生感情发展变化过程,由焦灼到绝望的复杂心态,而这种焦灼与无奈,被赵氏猜中后如释重负的矛盾冲突再一次构成戏剧冲突的第二个高潮,让我们读来叹息不已。
这些只是我们自己的解读,学生能全然接受吗?不尽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生活经验不足,理解这样的解读会不会有问题?闫学老师不仅仅是解读高手,更是一位积极教学实践者,通过试教,发现学生的理解跟解读之间存在误差,即“节约”和“吝啬”之间的界定。对于精准把握解读的广度和准确度而言,闫老师也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教师不能不顾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把自己一味解读出来的东西强塞给学生,得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牵线搭桥,选取恰当的适宜的内容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实现准确理解。严监生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呢?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闫老师找准两个突破点,第一,关注“临死前”这个特殊情景,第二,关注“两茎灯草”这一特殊意象。借助补充《儒林外史》严监生相关资料,带领学生揣摩两个要素背后深意,探究严监生并非一般人“节约”一面,他过分在意“爱惜”这些身外财物,在生死诀别之际还表现出斤斤计较,所以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节约”,而是本真“吝啬”。
最后放其回归整本《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推荐阅读,在更广泛阅读中,感受经典讽刺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理解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纵观闫老师的解读过程,她把握文体命脉,紧扣小说表达的精要之处,首先从经典文本中的典型人物描写入手,找准理解人物形象的切入口。第二,读透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实现从“一般意义的认同”到“准确认同”。第三超越文本,由一篇带一类,找到小说人物的前世今生,赋予人物形象以灵魂,拓宽学生的阅读宽度与广度。
文本解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