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亲子关系价值百万》
高效陪伴,深度参与孩子的成长
高效陪伴是一种理念,指的是不要浪费跟孩子相处的每分钟。哪怕每天只能陪伴孩子 10 分钟,我们也要适时给他一个拥抱、亲吻,发自内心地夸奖他的进步,聊一聊他对生活的感悟,或烦恼,或快乐……
第一章 高效陪伴,胜过低质的朝夕相处
“陪伴”不等于简单地“陪着”孩子消磨时间。对亲子关系真正有益、对孩子成长有正面影响的陪伴,才是高效的,对孩子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父母陪伴孩子不是要失去自我,反而需要更好地做好自己,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最有价值的财富。 父母的自律、自强、专注和对生活的热爱,都是高效陪伴的体现。
不要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平常对孩子都是敷衍了事。其实,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把自己好的经验介绍给孩子。陪伴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关心他在想什么,也要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在做什么,让他有家庭参与感。
信任感体现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
通过亲子日程建立信任感
信任感来自家庭的合作共赢
第二章 自信和坚持,让孩子拥有更深层次的幸福感
孩子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父母应该对孩子产生正面的情绪影响,这是高效陪伴的本质。
如果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眼中等同于唠叨、管制、强迫和监视,他只会抗拒这样的相处,绝不会从中感受到轻松与享受,得不到正面的情绪刺激,反而可能产生警惕心理和封闭倾向。
做计划,抓住孩子的兴奋期
学会玩儿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力
幸福感,往往来自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找到属于他的兴趣,并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花在感兴趣的事上,他就会感到幸福。
引导孩子在自问自答中找寻兴趣
陪伴孩子需要彼此的互动,观察并了解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有的孩子性格平和,好恶感较为模糊,没有非常感兴趣或抗拒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没有兴趣也能被激发出来。
第三章 培养孩子的高情商
关于共情,我们能教给孩子多少能力
什么是同理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事件中人们可以把自己跟别人进行心理换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喜怒哀乐的行为,是共情的能力。
幼年期:体会和认识情绪
短时间的情绪抽离方式,可以降低孩子冲动发火的可能性。
身体与情绪:感受当下
改变孩子错误地发泄情绪的方法,不仅仅是制止,还要给他指明新的方向。
正念训练,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引导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办法,那就是每天用 15 分钟感受身体,通过感知当下放松精神。
有同理心,不是把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
集体活动中的合作与沟通
任何集体活动,都应注重孩子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让孩子的逆商得到最好的优化
一个在失败中思考如何改进和努力的人,往往能够扭转命运。如果我们也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就不应该抗拒让他体会挫折,用最小的代价让他理解失败、如何应对,这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幸运。
主动讲一讲父母的挫折经历
教孩子委婉拒绝别人的话术
憾不能帮到你,非常抱歉,因为……”
3.用转移话题的方式拒绝。拒绝之后,如果对方还想劝说,可以给孩子提供两个小妙招,要么中断谈话,要么转移话题。孩子的注意力很跳跃,往往会很快忘记之前说的事。
4.拒绝别人的态度要明确。不管用什么话术,都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比模棱两可的回应好得多。
第四章 高效沟通的技巧
不给予直接帮助,而是引导孩子构建思维路径
第五章 正念养育,培养一个阳光的好孩子
共治原生家庭的情绪复制
其中的关键是,陪伴孩子时,父母的情绪必须是稳定的。
家长学会判断自己的情绪来源
我们与孩子相处,产生的喜怒哀乐来源于哪里,仅仅是因孩子当下的行为吗?
找到情绪动因,知道情绪波动的来源,家长才能更好地稳定自己的情绪。有时,因孩子做错事而爆发的怒火,也许并非是孩子引起的,可能负面情绪早就埋藏在家长心里,只是在孩子这里找到了突破口而已。
萱萱妈妈开始与孩子一起成长,学习克制自己的极端情绪。激动兴奋时,她克制自己平静下来,将爆发的喜悦转变成细水长流的快乐;愤怒悲伤时,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母女二人共写“情绪日记”,每当自己的心情波动较大时,就把它写下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其中的关键是,陪伴孩子时,父母的情绪必须是稳定的。
找到合理的情绪发泄渠道,用更加温和的方法记录和表达,这就避免与人相处过程中的情绪波动,也能让自己快速从激动的情绪中走出来,高效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存在、解读和对待,改变自然会发生
多角度分析促进积极归因
父母的积极解读影响孩子的归因思维
父母要注意自己传达信息的方式,多给孩子传达正面情绪,培养他的积极归因能力。
一个巴掌一颗糖:用爱好冲抵消极时刻
陪伴孩子找到真正喜爱的事,对呵护孩子的积极情绪有一定的帮助。
当孩子感到不快乐,觉得气馁或想要放弃的时候,就带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用爱好冲抵他内心的消极抗拒心理。
所以,人在生活里应该拥有自己的爱好,这不仅是消磨时间最好的途径,还是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的避风港,在伤痕累累、精神疲惫时可以快速恢复的秘密武器。它还能让人得到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情感满足。
用“延迟满足”训练解决情绪波动问题
生活要有新鲜感和仪式感
高效陪伴的内容一定非常丰富,让孩子不断体会生活的新鲜感很重要。
丰富的成长经历能开阔孩子的眼界,加深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孩子可以观察、接触、探索更多的领域。这是父母在陪伴过程中应该花的心思。
多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第六章 家长的碎片化时间管理
早餐半小时,高效大作战
接送孩子是重要的碎片化记忆
放学回家的时光,是沟通的专注黄金期
晚饭后的亲子时间,重要的是参与感
亲子时间,重要的是参与感
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回家做
不管有没有孩子,尽量将工作和生活时间分开,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睡前,亲子阅读不可少
抓住学龄前这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上小学识字之后,知识水平会大大提升,慢慢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学龄前是帮助他养成阅读习惯的最好时机。
当孩子还不能自主阅读的时候,好奇心和求知欲会驱使他沉浸于和父母的共同阅读中。这是我们跟孩子深入沟通的重要机会,一旦孩子渐渐长大,亲子阅读就不再能满足他的需求,共读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阅读时,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
阅读一定伴随着思考。亲子共读时,我们要注重激发孩子提问的能力,让他多角度看待阅读的故事内容,能够举一反三。
管理好孩子的时间黑洞
引导孩子建立守时概念
待办清单与日程规划
有了孩子成成后,他们也这样教导孩子。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把日常三餐、睡觉、晚上阅读的时间安排好,很少变动,且不会敷衍孩子。哪怕工作再忙,只要孩子晚上按时洗漱,他们一定轮流陪在成成身边,给孩子读书,陪他入睡。
同时,他们也开始培养孩子列清单和做计划的能力,了解每日、每周、每月要做些什么,每个时间点怎么安排,至少让他有大致的认识。
小孩每天都按照设定的“待办清单”去生活,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清清楚楚。
“不一定要做很多,但写下来的就一定要完成。”妈妈说,“只要做到这一点,一天只完成一件事也可以。”
管理好孩子的时间黑洞
时间黑洞,是我们生活中未曾注意但莫名其妙就失去了的时间。比如说,明明你准备花一小时做完的事,真正做的过程中却发现因种种原因花费了好几倍时间,这就是时间黑洞。
时间黑洞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我们缺乏提前规划的能力,做事没有目的性,在不必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又或者我们不够专注,总是不自觉地出现“杀时间”的行为,如浏览社交网站、观看短视频、进行不必要的社交聊天等。这些行为看似花不了多长时间,但如果反复出现,在生活中它占据的精力是难以想象的。
每次至少专注半小时
训练孩子的专注力特别重要,“番茄时钟”则是一个训练专注力的典型概念。它将每个专注时间以半小时来划分,即 25 分钟专注于某一项任务,5 分钟用于休息。这种有节奏的安排符合很多人的认知习惯,也能帮助许多成年人高效地工作。
高效陪伴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做好取舍,写下“不做什么”
充分预估每件事花费的时间
每天留有充足的弹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