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主题内容正好是困扰我已久的问题,所以今天早上抽时间学习一下这个内容,有点晦涩难懂,但是归根结底解决方式就是主动改变自己的心理。
这个心理学家指出,人对于情绪的控制力,往往取决于情绪感染,也就是内化别人情绪的能力。在面对别人不好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内化从而对自己造成伤害,就像美国一种植物jumping cholla(弹跳仙人掌),当你试图靠近时,它会跳到你手上并且将刺深深扎入你的手上。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的坏情绪很有可能来自别人可能存在的不好的情绪,也有可能继续传递下去。
为了解决这样的jumping cholla effect,我们首先要知道情绪从何而来。
面对一个事实,我们会对这个事实进行评估,也就是我们推测这个事实背后人的动机与心理,但这往往是主观的。譬如,我们回到家,家人板着脸没有主动说话,我们可能会下意识觉得是自己哪里没做好,从而将负面情绪带到了自己身上。这样的情绪来自于事实背后我们自我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觉得”。我发现我自己非常喜欢用类似于“我觉得”这样的话,来代表推测,“我觉得他可能不喜欢我”、“我觉得他们怎么怎么样”......诸如此类的认识评估是情绪的来源之一。
情绪来源之二,是生理感知。通俗来说,就是将过去发生的类似的情形下的生理上的感知转变为心理感知在潜意识里面套用到当下。拿我自己举例,在一次演讲中,我的演讲失败了,观众的评价很不好,我因此感到无比受挫;哪怕在下一次演讲时我不断暗示自己会进步的,我的潜意识还是紧张慌张恐惧,这样的情绪,来自于已有经历的生理感知。
我们已经知道了情绪的两种来源,那就可以着手于这两种来源,找到解决的策略。
第一个方法是认识重新评估。举个例子,原来的认知可能是:“他讨厌我,所以他总是失望”,重新评估之后的是:“他可能有点失望,因为他期待我做得更好”。这样重塑思考模式,哪怕背后的动机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但是这样从情绪中抽离,只在客观里面思考,能有效地避免受到别人的情绪的伤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变认知模式就是改变大脑的思考模式,需要一次次不断刻意练习,才能达到重塑大脑的效果。
第二个方法是接受。有三步——第一步“OK”:面对某种情况,不先入为主地评价,而是客观地审视,接纳自己生理的变化,感受自己此刻的感知;第二步“So What”:仅仅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待处理的事件,主动地和自己的情绪保持一定距离,也就是将自己的生理感知和现实分离开;第三步“Now What ”:当收集到足够的信息之后,做出回应。这其实就是把这些可能让你感染别人情绪的事情当成一个问题,有问题就解决问题,不沾染情绪。
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对自我深刻的认知,你得知道你为什么情绪不好,知道自己有什么心理状况,并且每次遇到这样的jumping cholla,能够知道别人的情绪是一把刺。这有赖于观察力和觉悟,也需要在日常中不断应用体悟。
最后,高敏感人的共情力是一种天赋,但是不能把这种天赋变成一把利刃刺向自己。面对那些莫名其妙的恶意,我们需要用强大的内心来保护自己,呵护这份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