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英中学毕业的时候,她的初中女同学有结婚的了。
赵红英就是那时候出名的。赵红英进了全县第一名的重点高中,那所高中的校友,赫赫有名的写在教材里,出现在新闻里。
关键她不是考的,是推荐上去的,是凭成绩推荐的。在赵红英之前,村里推荐过一个她认识的叔叔上的是省里什么农机学校。那个人不是成绩好,是成分好,后来就留在省城了。隔壁村的。大家羡慕他,并不佩服他,不算他大学生。
赵红英自己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暑假的时候,一家人都在荣誉的光环里,全乡都知道,赵墩的一个叫赵红英的姑娘被保送上了县一中,那是百年老校,出过将军。
那一年,赵红英十六岁,淳朴的乡村大姑娘,个条出挑,体格丰满,梳个大辫子,是中学里许多男生的女神。他们连表白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们加起来也不够她优秀。
孙银花觉得自己身轻如燕。做什么事情都不累。那一年农村包产到户,家里分了田地。家里需要劳动力,老二和小的成绩一般,经常有学科不及格,但是孙银花还是咬着牙让他们继续上中学。一个娘生的,不会差很大,只是有人开窍晚点。
当然,家里有一个赵红英就够稀罕了。她也不大指望那两个。所以有事都喊那两个。儿子后来打退堂鼓,她还是鼓励他念,念到不能念为止。预选考就刷下来了,后来小女儿也是。反正她就安心了,都试过了。
暑假里,听说某个男生考了省里什么水利学校,省里有什么学校他们都不知道。那个男生是隔壁班的,初三留了一年。赵红英后来听人说的,他爸爸请了老师吃饭,第一年初三没参加考试留了级,浴血奋战一年考了中专。
赵红英对那个男生印象模糊,她的好友兼同桌李梅芳说,他经常穿一件四个口袋的黄色衣服,下课都趴在课桌上,成绩在他们班第一,以前也不见得,再怎么第一,比不上你。
考了中专就有了铁饭碗,他也成了名人。
赵文杰跟赵文斌闲聊就说,上中专稳定,出来就是国家的干部了。红英再上三年,还要考,女孩子,不一定稳当呢。
赵文斌心思是有点活动的,保送高中这个荣誉让他有点晕,考大学估计不成问题。内心里他也希望上中专去,过几年就工作拿钱,看得见的好处。但是这话听着也不乐意。不乐意也只能当好话听。说是的呢,老师也是好意,看她是个好苗子。
亲戚们听到了都陆续来贺了喜,孙银花都用糖打蛋招待了客人。嘴里谦虚,我是说上高中哪里好啊,老师要保送她,上中专省多少事。
谁也没有料到,这些都是谶语。
多年以后,孙银花常常想起那时候的那些话,要是当年让她读中专就好了。这话自然也是烂在她肚子里。她是个刚强的人,不认输的。
到了开学的时候,孙银花特意请人打了单人床的垫被棉胎和盖被,用旧衣服拆了缝了一层护套,外面再给了垫单和被单。叠好捆好包了塑料皮,让赵文斌送女儿去县城读书。
孙银花站在车站,看着女儿和丈夫上了车。汽车后面喷出一股灰烟,卷起一点尘灰沿着带子一样的公路走远了。孙银花流了几滴眼泪,擦干,满面春风地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