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的编写体例与特色,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路径,使用新教材教学英语有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下面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一课教学设计,结合本段时间自己的阅读认识,谈谈的收获。
一、大概念定位,自主提问,目标导向。
本课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发挥想象领会诗的意境,说出自己的体会。
3 初步学习写诗。
课堂大框架设计:
1 结合注释想一想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从这首诗中你想到了哪些人?小组讨论,把想到的人写到黑板上。
二、代入式体验,诵读想象,读说结合。
1 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用什么样的心情去读前两句呢?也就是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紧抓“明月”“人未还”去体会。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借助其他古诗理解两句诗的含义,明白古代战争的艰辛和家人对他们的思念,利用对话表明战士们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人未还”的深层含义,同时拓展知识,便于理解,朗读。
三、品读悟诗情,德育渗透,读写融通。
1再读后两句,想想和读前两句有什么不一样?
2 为什么要盼李广呢?
补充材料,了解李广以及像李广这样的将领,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合对古诗的理解,按写信的格式要求,以家人的口吻,为出塞的将士或战士写一封温暖的家书。
整节课的设计目标清晰,拓展朗读与理解融为一体,结构紧凑而和谐。
1 教师提前告知学生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成果是什么,这就是逆向教学设计,明确目标,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又是指导与引领。
2 诗歌学习,防止一味支离破碎的解读,重在让学生联想、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谈出自己的体会。这离不开诵读,且要变换方式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节课采用“代入式”教学手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扮演想象中的人物,设身处地的进入诗歌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想象人物的所思、所想,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行为等。先设置边观望将士望月思乡情境,让将士们对着千古不变的明月吐露心声,再从家乡的亲朋好友思念边关战士的视角设置情境,对月倾诉,从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学习写信这一单元写作任务做好铺垫。
3 抓住以一贯之的单元写作任务,做到读写融通。单元的写作教学任务是实用文写作:写信。从格式正确到内容清晰,这个学习目标不是紧靠单元学习末尾的两课时来完成的。而是在单元课文的教学中不失时机的联系这写作任务,一步一个脚印的、层层递进的呈现、复现、再复现,以一贯之,步步为营,设计系列训练,引导学生把写信真正掌握扎实。本节课让学生自读单元写信范例,初步认识写信解写信的一般格式,注意称呼,问好等内容。后边的文章学习中,逐步把写信其他方面要学习的内容分解到其他项目的练习中,环环相扣,使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这样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更好的借助文本资源做到读写融通。比如学生读《出塞》一诗的体验,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关于写作对象的选择问题,如果没有情境提示,学生的写作对象往往狭隘的局限在同学,家人等方面。结合教材内容后,就可能是将士给家乡的亲人写信,给周总理,梅兰芳,共产党人等不同对象写信,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