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在上班前,我是打算按照目录顺序来教学的。但当同组老师说起本学期比起上学期来说很短,因此先将文言文的学习放在前面可能后面复习的压力会比较小。我想起上个学期的情况,若不是时间太长,有充足的时间复习,我认为文言部分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也调整了教学安排。
但第一堂课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因为预想中这篇课文应该是第二周才会上到的内容。结束后学生因为迟到需要来我这里把课文通读两遍,读得磕磕绊绊时我才发现原来自己有些急躁了,在课上几乎没有注意到学生。我回想刚刚的那一堂课,“读”的部分太少,讲的部分太多,太快。部分学生注音还没注好,我就开始下一部分了。45分钟的课竟然只通读了三遍,难点字音也没有带着多读几遍。第二课时的第一次授课,还是在我自己的班上。我能感觉到只有大概十个人左右在听,跟上了节奏。但是课上我并没有反应过来能做些什么调动大家。第二次授课,在翻译部分我突然记起应该给些时间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读一读,试着翻译。果然,当我下去巡视时,就发现了学生的不同问题。于是在我补充讲解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台下听讲的人数变多了。
事后我扼腕叹息:“我是猪吗?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都不记得了?”不过,此时此刻的我却能坦然接受这样的插曲:方法本来就是在不断实践中体会总结出来的,自己摔了个跟头知道痛了比大人说摔跤会痛要深刻地多。这也让我有了新的想法:既然几篇文言文放在一起上,是不是能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在几篇文言文的学习中,先扶后放,在集中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我常跟学生说这些字你们该和他成为老朋友,而不是相看不相识),加深“留/替/补/调/删/”翻译五提示的印象,培养文言感觉,辅以多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