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了解唐伯虎,可能都拜周星驰的福。由“星爷”和巩利联合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通过一连串无厘头的镜头,把一个“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化身”的唐伯虎,送进了人民大众的心中。
唐伯虎也的确是明代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无论是名气,还是才情,在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雅至文人学士,俗至凡夫歌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唐伯虎并不是一开始就风流成性的,他从小也受正统教育,一心想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二十九岁那年,在南京参加乡试,以举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解元。一时间,名声大噪,他也被人们称为唐解元。第二年春,他信心满满地入京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却被科场舞弊案牵连入狱。虽后被证明是清白的,但也不再被人重视,而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吏。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从此,他也不再想当官的事了,开始自我放纵,终日以诗酒为伴,周游天下,致力于绘画。
他的才情太优质了,华丽转身从一名读书人就成了大画家。不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卓有成就,和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明代四大家”,简直还给不给别人路走。今天,我们单说说他的山水画。
他一开始是师法沈周,后来又跟周臣学习。周臣的山水画是从南宋李唐和刘松年一路发展过来的,唐伯虎在名师的指点下,很快也从沈周、周臣而上溯到宋人,既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又渗入了马远和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还大量吸收元四家用笔圆润、秀逸、苍浑、内蕴的长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峦形状转折多姿,皴法富有变化,披麻、乱柴相结合,破擦并用,溪流、山道、林木、屋宇等的布置更为巧妙,运笔较为圆转细秀。在雄劲中透出疏秀之感,富有文人画的清雅和内蕴。唐寅晚年的山水画,以细笔山水居多。用笔多为细劲的中锋,犹如游丝描,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具刚柔相济之美。山石的皴法丰富,短斫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等笔墨,兼而有之,难辨何种皴法。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杂而不乱,极富文人画秀润和空灵的美感。墨色淋漓,又富有浓淡变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唐寅的山水画创作大致分三个阶段。30岁以前是第一阶段,主要是受沈周、文徵明的影响,作细笔山水,作品有《贞寿堂图卷》(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款鹤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虚阁晚凉图》(收藏于四川博物院)等。第二阶段是拜周臣为师的阶段,师法周臣,并上溯南宋院体画,作品主要有《骑驴思归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王公出山图卷》(民间收藏)《虚阁晚凉图轴》(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第三阶段是38岁到54岁时,主要作品有《落霞孤鹜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双鉴行窝图册》(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茅屋风清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等。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茅屋风清图》。这幅作品,是唐寅山水画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前景是两岩石耸立,山谷夹一小溪,溪上架着一窄木板,有一个仆人负重艰难地行走在木板上。渡口山石上有五棵如龙的盘松,山道都有木架以显示其险峻。右侧道上有一高士正携琴而来。中景是一处水榭,筑以围栏,有两名高士正欣赏远景岩顶的百丈高瀑。远景是高耸的册谷中条条瀑布奔泻而下,在山腰上还有楼,隐现于树木之中。画面中部是山的主峰,山峰峭拔,高低参差,山中树木茂密,岩石嶙峋,山道崎岖,又把寺观、层楼穿插其间,丰富了画面。透过画面,我们可以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宋代院体山水画中常见的斧劈皴法逐渐被一种长线皴所取代,这种线皴笔迹的起笔与收笔、以及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连贯势象与引带笔迹非常鲜明,书写性的笔法趣味在画面形式中充分展开,表明唐寅在宋代院体画的基础上又吸收浙派的特点,使山水画更加流利与温和。
从这一幅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寅是一个博采众长的人,无论是北宋中原派、南宋院体画,还是浙派画法,只要是能吸收为我所用的,都可以拿来。另外他也善于从真山真水中去汲取营养,比沈周、文征明、周臣等视野更宽阔。所有他的山水画作品气势雄伟、壮阔、造型严整、准确。
这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干任何事情都要读好书本和社会两本书,在书本中学好理论、掌握结构,到社会中去体验写生,让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产生出最好的产品。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