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条新闻,让我彻底震惊——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已经达到132.9万例。而且,令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120万)和日本(数据2023年为2.4万)。我其实一直觉得,美国是个性开放的国家,艾滋病应该比我们严重才对,但没想到中国已经“胜利逆袭”,这个数据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这一切的起点,或许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尤其是性观念的逐步解放。那个时候的“性解放”其实更多是要打破旧社会对性话题的禁忌,追求平等和自由,算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这股风从“解放”迅速演变成了“泛滥”?到今天,性行为的随意性和无约束甚至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这里我想说一下,性解放本身并没有错,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愉悦的权利。问题是,这种解放在中国似乎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边界。就像是刚学会开车的人,突然被丢到了高速公路上,结果不撞个车,自己都搞不清方向。我觉得,我们从“解放”到“泛滥”的转变,可能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边界感,到最后变成了一种“失控”的状态。
如果你还觉得这个问题没那么严重,那我觉得有必要来看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新增艾滋病感染人数达到了11万,而日本同期仅为2.4万。按理说,日本一直以性文化闻名,而且社会容忍度也比较高,为什么他们的艾滋病感染率会远低于中国呢?
或许原因并不在于性文化本身,而是对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中国,性泛滥的现象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是成年人,甚至连青少年群体都无法幸免。根据相关数据,15-24岁人群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在过去几年里不断攀升,2019年就已经达到14万例,而初、高中校园里感染艾滋病的案例也开始频繁曝光。
我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某个高校每年新增几百个艾滋病携带者的事情。当时我觉得这可能是个别现象,但现在看来,这种情况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普遍。许多年轻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性行为的风险,或者即便意识到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有些学校有发放安全套的政策,单每次曝光到网上就被人各种抨击,于是后来慢慢也没人去做这个事了。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直播软件、短视频等各种工具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让人难以抵挡的性诱惑。各种擦边球的内容充斥着网络,甚至一些平台上还公开存在约P(约性行为)的服务。一个朋友曾经跟我开玩笑说,打开某个社交软件,随便滑几下,就能找到愿意“一起玩”的人。
我觉得,这种泛滥的性文化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症结。大家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而不愿去考虑长期的后果。性在某种意义上被商品化了,成了一种消费品,甚至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就像有人会在朋友圈里晒自己吃过的美食、去过的景点一样,现在也有人不避讳地炫耀自己和多少人发生过关系。这样的人反而在互联网上还有一大批拥趸,真是奇哉怪哉。
除了国内的性泛滥,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就是外来的影响。2010年,中国取消了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入境限制,这本来是为了展现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开放包容的态度。但随之而来的,是外籍艾滋病携带者的数量逐年增加。一些来自艾滋病高发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学习,甚至与本地人发生性关系,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又一个渠道。
虽然不是所有外籍人员都对艾滋病的传播负有责任,但毫无疑问,这也是导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不断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相关报道,说部分外籍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中,保持着“滥交”的习惯,甚至有专门炫耀自己在中国交过多少女朋友的社交账号,以至于现在外网到处在流传中国“easy girl”的视频。这种现象,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警惕吗?
面对这样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我觉得未来的路还挺长的。首先,性教育必须要提上日程,而且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也应该参与进来。过去,似乎很多人觉得性教育就是教怎么避孕,怎么使用安全套,但实际上,性教育应当包括性观念、性健康、性责任等更广泛的内容。让更多人知道,性行为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的满足,更关乎责任、尊重和健康。
另外,社会也需要对性文化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性自由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追求愉悦而忽视后果。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既尊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又能对公共健康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我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反思与行动,而不仅仅是在数据面前感到震惊和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