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命叙事的写作课(1)

          听张文质老师《生命叙事的写作课》第一课)的听课笔记及思考。      用对待生命的方式对待教育。这是我听完课后的一大感受。每天,我们都是在面对生命,在学校,我们每天见到更多的鲜活的生命。我们的教育生活应该是最具有鲜活的生命性的生活。张老师在本课中共分享了十三点。     

      一.对挑战300天的新认知:从短跑者变成马拉松型选手,像作家一样写作。张老师开玩笑道:作家就是坐在家里写的人。激励我们要让写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随时随地,全方位的写作,让写作成为生命本身。当然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但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用作家的思维去思考,用教育的眼光去思考。还鼓励我们坚持去写。坚持写比写得有意义更重要,坚持写就能看到意义。所有的本领都是练出来的,我们要做长期的准备,要善于讲故事,用任务去激励,用热情去坚持,专注于用教育的眼光随时随地去思考,终能从业余爱好者变成职业写作者。     

      二.对教育生活逐渐形成全景视域,系统思考。克服职业倦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作为一个思考者是幸福的,每天都有收获。有位教师在参观芬兰学校的厕所时,就去思考有这样的厕所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会给到学生怎样的教育,和国内的学校的厕所有什么不同......这就是一次教育思考。特别是我们教师,有时候需要跳出来看教育,长远地看教育,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教育,会有新的思考,新的领悟。     

      三·回到生命叙事首先是回到属“我”的日常生活:亲历,具体,琐碎。生命叙事要回到本我,是一种非虚构的世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要做一个有准备的老师,一种职业的准备。所有的亲历都是有准备的,不是偶然。你越能进入教师角色,你越能亲历教育生命,越能体会生命的状态。生命具有丰富的差异性,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之中,把各种生命故事,与我有关的生命故事记录下来,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故事,创造故事。     

      四·当你对自己的生活细加审思,一切又都属“灵”,所有的事物皆有因由。看待生活并不是简单的事实评判,而是要思考事实背后的因由。苦难本身没有价值,理解困难,帮助他人走出苦难就有价值。     

      五·教育叙事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对故事的深入思考:层层剥离,直抵生命的真相。对教育事件的思考与理解,才能探索到教育的真相。   

      六·叙事的意义不仅在于抵抗遗忘,而在于通过生命而审思教育。在生命故事中,加入教育性和生命性的思考,才能够有更深刻的教育体验。通过叙事的方式,不断转化对生命的认识。   

      七·所有的生命都在“限制”之中,所有的成长都充满了“创伤”。但是总有高于现实的梦想。我们通过记录去理解生命,在记录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改变,在改变中突破,在突破中得到成长,即使是“限制”与“创伤”也变得更有意义。   

      八·疗愈的前提在于认知,认知需要回溯与还原,“倾诉”是最佳的方式。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浪漫的事情,浪漫的事情值得记录,记录也是一种自我倾诉,让自己更能看到自己。     

      九·疗愈创伤既帮助自我生命获得幸福,又打开了理解教育丰富性的通道。把写作当成脚手架,把自己送到更高处。     

      十·教育学是真正的人学,教育叙事正是通过叙事方式不断转化与生成教育的实践智慧与方法创新。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教育,更能理解人性。     

      十一·落笔即提纯,思考即修为,生命叙事更具有“人如其文”的价值,也能够通过“写”本身提升写作能力:会写,能写,善写。这个我有体会,从不知道怎么写,写不下,一天都写不完,到现在坐在电脑前,就能敲出字。这就是我坚持的收获。     

      十二·一本书是一座“文化里程碑”,一个人可以提升一所学校的品格,一个人甚至比一所学校更重要。以前总抱怨环境,感觉环境束缚了自己,自己无能为力。张老师提到“五小”教师,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做小小的努力,产生小小的改变,有小小的影响力,影响小部分人,这就是价值。所以“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知。”在我们的可控的范围,尽我们所能,去产生小小的影响吧,因为说不定哪束光就点亮了某个生命。     

      十三·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人的合唱团”,同时也必然会成为思想共同体人中的一份子,以写为誓言,以作品结盟,既丰富又坚强,既“有名”又“无名”,即平凡又不可或缺。   

    张文质老师还提到了“作品意识”,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有作品意识,去思考,去不断地深入思考,写作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