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解除焦虑和痛苦的思考方式——《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今天的《成功者是如何想的》我们聊一聊80后的创业者李想他的思维方式。

李想曾经创办过泡泡网和汽车之家,13年的时候汽车之家在纽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达到百亿美元,他是25岁就登上了《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但是他一直没有受到成名过早的负面影响。

他为什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迭代能力呢?就跟他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关。

他把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称为“智慧系统”。比如:就少年成名这件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他就很清楚,这就是宣传,不意味着任何其他东西,因为那个时候他们没有钱做那么多宣传,最好的方式就是炒80后,这是一个手段。那些东西扣在他身上不代表他就是。所以从20多岁的时候开始,他就有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套思考问题的方式,被他总结为三步,有点类似于马云经常讲的那三个问题。

他这三步的第一步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你发现成功者一般做事都很坚定,也很坚持,而普通人做起事情来总是摇摇晃晃的不那么坚决,当然了他们很容易放弃,而且一旦放弃了,放弃了非常坚决——区别就在于那些最终成功的人,他想清楚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们的成功模式里面的第一步就是明确梦想。

那理想思考问题的第二步是什么呢?知道自己要放弃的是什么,把自己要放弃的东西列出来。

这也就是说任何有价值的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代价的——你为了你想要的东西,一定要放弃一些你当下需求的满足。比如说奥运冠军,他不可能既想要成为冠军,又要整天吃喝玩乐,不愿意放弃和朋友一起休闲的时间,我们成功模式里面就叫承诺。

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啊,他说“我做了什么什么没做成,那个事儿就不行。”我再进一步问他:“你究竟在那个事里做了些什么呢?”

很多人他是想要结果,却不想做跟目标有关系的事情,不想放弃一些自己的休闲娱乐,然后,过一段时间他说:那件事行不通。所以,我们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想明白我们要放弃什么。

他的第三步就是知道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就是说当你对你想要得到的结果、需要付出的代价和承担的责任想得清楚了,就不会总是感到心里不平衡,想清楚了那就不会纠结了——一个人纠结和动作变形,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套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我们遇到重要的事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感到痛苦的时候,就可以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为了我想要的我要放弃什么?

以及要承担什么责任?

你遇到任何感到焦虑或者痛苦的时候,都要跳出来问自己——如果我们周围有人有这样的情绪的时候,你也要问他——他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像有的人既想要国有企业的那种安稳、有保障、悠哉悠哉,又不想要束缚、不想要不公平的待遇,实际上就是没有想好。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想要得到的去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在今天的大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很多行业的变化都非常非常快,所以,很多人很容易感受到焦虑和痛苦。

总结起来,焦虑和痛苦的来源就是两个:

一个是缺少智慧,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妥协什么,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责任,通过反复的训练自己的思考方式是能够解决的;另外,一个人们感到焦虑和痛苦的原因,就是太过于关注结果。这里并不是说你不需要有目标,但是你目标达成了,你有收获,没有达成,你有成长。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成长,而不是某一件事一时的成败得失。因为一件事情即使是失败了,也可以推动人的成长。

现在的很多父母在孩子学习上过于焦虑,就是由于太过于看重结果,这样反过来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你总是指责,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孩子的情绪,那些总是批评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对的人啊,我宁愿相信他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没有理解成功的就是一个不断的做错很多事情、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成熟的过程。这样的指责呢,孩子不仅不会有什么变化,而且跟父母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差。

今天播音的重点就是如何化解焦虑和痛苦:一个就是不断的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能够放弃什么,需要承担什么责任;另外一个就是要关注到人的成长而不是过度关注结果。

感悟分享


                                                                明志取舍  向光生长

李想的“智慧系统”揭示了化解焦虑、实现自我迭代的核心:以清晰的思考锚定方向,以主动的取舍与担当破除迷茫。李想25岁成名却未迷失,正因他将“想要什么、放弃什么、承担什么”三步法内化为思维本能,这不仅是成功者的清醒,更是普通人破局焦虑的钥匙。

现实中,多数人困于“既要,又要”的纠结:既渴望安稳,又厌恶束缚;既想成功,又不愿牺牲。焦虑的根源往往是“没想清楚”——不知目标为何,不愿放弃即时满足,不敢承担选择的责任。而李想的智慧在于:将“宣传的虚名”与“真实的自我”剥离,用明确的取舍过滤杂音,用笃定的担当替代摇摆。

化解焦虑的另一重关键,是“重成长,轻结果”。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焦虑、成年人对成败的执念,皆因过度聚焦“终点”,而忽略“过程”。实际上,目标达成是收获,未达成亦是成长;失败不是句号,而是推动成熟的阶梯。

三步自问厘清了方向,成长思维消解了执念。当我们在“想要”中锚定初心,在“放弃”中淬炼专注,在“承担”中积蓄力量,焦虑便会转化为前行的动能。毕竟,向光生长的路上,清晰的思维是灯塔,而每一步扎实的成长,都是对焦虑最有力的回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