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孩子们复习了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三个计算单元,通过复习有以下几点反思:
在表内除法的复习中,我通过"分糖果"的情境游戏唤醒学生记忆,发现多数学生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求商,但个别学生在7、8、9的除法计算上仍有迟疑。这提醒我需要设计"除法口诀接龙"的专项训练,通过同桌互助的方式加强薄弱环节。值得反思的是,在课堂中未能充分关注计算速度较慢的学生,下次可采用计时器创设趣味竞赛情境,既保证基础训练又激发学习兴趣。
有余数除法的复习暴露了概念理解的盲点。当出现"13÷5=2……3"时,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余数误写作5。我立即用"分铅笔"的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但教学中的不足是过于侧重算法训练,忽略了联系生活实际。后续可增加"班级分组"等现实问题,让学生体会余数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比如43人乘车,每车坐8人,需要几辆车这类实际问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复习时,学生在数位转换上出现混淆,特别是"2030"这样的中间带零的数字。我采用计数器教具进行演示,并设计"数字变身"游戏(如把3500用不同方式表示)。但发现部分学生数感培养不足,课后应布置"超市价格观察"实践作业,要求记录并比较不同商品价格,在真实场景中建立大数概念。对于数的组成与分解,需要增加"数字树"等可视化工具的使用频次。
通过本次复习,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要立足学生认知特点,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未来教学中,应更注重差异化指导,设计层次性练习,同时深挖生活素材,让数学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生根发芽。评估方式也要从单一笔试转向多元观察,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过程。